本期目录

    2018年 第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5-17
    理论探讨
    中国行政学的外延式扩张与“学术正脉”回归
    余兴安 苗月霞 刘晔
    2018, 7(3):  3-16. 
    摘要 ( )   PDF (13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行政学研究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恢复重建及其后30余年的发展,研究成果发表和教学机构数量都持续增加。但是在外延式增长的表面繁荣之下,行政学的基础研究仍然非常薄弱,而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更导致了行政学学术脉络的紊乱。本文以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及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了中国行政学“身份危机”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及其原因。本文认为,我国行政学研究应回归“学术正脉”,特别是学科名称应正本清源,确定于“行政学”,在厘清行政学学科定位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真正推进中国本位行政学的建构。

    义利之辨:基于人性的关于公益与商业关系的理论思考
    康晓光
    2018, 7(3):  17-35. 
    摘要 ( )   PDF (1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益与商业关系问题已经演变成真正的“时代问题”。一些研究者站在商业立场,质疑公益的有效性、可持续性,否定道德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否定人有利他的可能性。他们主张,公益不但要学习商业的运作技巧,还要放弃自己的基本价值,在“道”与“术”两个层面,商业都应该主宰公益,公益则成为商业的附庸。这种看待公益与商业关系的视野本质上是“商业中心主义”,它会损害社会的根基,并最终使得商业失去健康发展的土壤。本文试图从“公益中心主义”出发来看待公益与商业关系,通过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从人性论、价值观、资源运用规范、微观组织形式、宏观运行机制、公益与商业互动模式以及上述各项的内在联系出发厘清公益与商业关系,主张公益不能化约为商业,公益有其不可替代的人性和制度基础。具体说来,本文的分析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前提,立足中华文化,重建现代公益的伦理基础,建构“人类向善”的替代路径,为
    公益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伦理和理论支撑。以“人类向善”为基础,正本清源,文章对当前公益领域一系列争议“议题”,如“公益市场化” “公益商业化”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等,进行了批判性回应,为人类的公益发展指明了方向。

    行政管理
    政府绩效管理的多层次作用: 基于中国地方政府的多案例研究
    杜义国 葛明磊 张银普
    2018, 7(3):  36-45. 
    摘要 ( )   PDF (11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省级地方政府和副省级城市的绩效管理制度中所蕴含的对政府绩效管理功能的定位,并对其中一些绩效管理实施过程进行典型行为剖析,总结提炼出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在政府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首次构建了由五个层级构成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作用模型。对模型中五个层次的关系和每个层次作用发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的参考。

    新时期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中的问题研究
    丁煜 胡悠悠
    2018, 7(3):  46-55. 
    摘要 ( )   PDF (1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我国劳工关系治理的三方协商机制中,政府以行政干预的方式直接介入劳资双方的关系,在工会缺位和工人权益严重缺失的转型初期是必要的。随着转型的深入,劳动关系治理出现新问题:(1)政府对劳动关系治理的强势干预,虽然提升了劳动者的市场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制造”劳资对立,劳资纠纷解决趋于“外部化”;(2)体制内工会正在复苏维权功能,在工人集体抗争事件中催生出来的体制外工会,虽代表性强但组织脆弱且具有不可控风险,体制内和体制外工会具有互补性,因而存在合作空间;(3)新生代工人的集体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在理论分析和实践中都得到肯定,团结起来的工人群体有能力抗衡高度组织化的资本。因此,新时期政府应转变角色,基于充分赋权为劳资双方构建起平等、自主的互动机制。

    社会治理
    从冲突迈向合作:城管与摊贩关系的演进及其反思
    韩志明 孟宪斌
    2018, 7(3):  56-74. 
    摘要 ( )   PDF (1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城市治理的要求。城管与摊贩的关系是城市治理中最具可见性和戏剧性的剧本,是城市治理无法回避的矛盾性存在,也是透视国家治理的重要窗口。本研究以近年来的文献和访谈资料为基础分析城管与摊贩关系的演进及其内在逻辑。城管与摊贩的冲突主要包括言语冲突、肢体冲突和暴力伤害等类型,冲突的过程及其影响各不一样。这些冲突是转型时期国家治理问题的集中体现,具体是由农业文明转型、城市管理秩序的内在冲突性、城管权力缺乏规范性以及城管队伍低素质和负面形象等方面原因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城管与摊贩的冲突已经有大幅减少的趋势,更出现了大量迈向合作的迹象,这其中包含了低层次的回避接触、中层次的默契互动以及相互融入的合作等。这些合作性关系是治理技术人性化、管理制度规范化、风险规避与相互体谅等因素带来的结果。城管与摊贩从冲突迈向合作的演进趋向,与治理技术和治理能力的优化密不可分,反映了国家治理的进步和成熟。从城管与摊贩关系及其演进考察国家治理,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治理转型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案例和经验。

    大型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形成的客观逻辑
    胡象明 刘浩然
    2018, 7(3):  75-82. 
    摘要 ( )   PDF (10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型工程的选址、修建与运营可能会产生客观风险。这些客观风险包括安全风险、利益风险与信任风险。大型工程附近居民对这些客观风险可能具有不同的主观认知,从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态度与行为意向。这些客观风险共同构成了大型工程社会稳定风险的客观基础,这也是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重要逻辑前提。把握大型工程的客观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工程附近居民对于风险的主观认知,可以让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有的放矢。对于提升居民接受度,确保工程顺利建设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综述
    从“府际合作” 走向“制度性集体行动”:协作性区域治理的研究述评
    锁利铭 阚艳秋 涂易梅
    2018, 7(3):  83-93. 
    摘要 ( )   PDF (14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地方政府尝试通过跨区域的政策合作与一体化推动区域治理创新,这些实践经验引起了来自经济学、政治学与管理学等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2006—2015十年内该领域的文献统计表明,中国以府际合作为核心的区域治理理论与学术共同体已经产生,并对中国的实践经验、模式与问题进行了大量论证。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ICA)以地方行动者的多重动机为研究前提假定,以个体行为与治理结构之间作用关系为核心研究模型,以府际协议测量、网络结构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弥补我国协作性区域治理研究中框架构建、模型设计与定量研究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研究中的微观动机与现实协作机制脱节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该框架在中国协作性区域治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和发现,并对未来的研究议题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