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历程、 逻辑与效能: 中国财政分权的制度变迁分析
    李笑宇 任宗哲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5): 82-.  
    摘要654)      PDF(pc) (1417KB)(1334)    收藏
    在关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诸多解释中,财政分权这一制度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长期受到学界的关注。如何客观理解中国财政分权的制度变迁? 对这一制度进行 “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梳理,无疑是意义重大的。本文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立足中国财政制度本身,探讨中国财政分权的制度变迁。研究发现,中国财政分权可划分为权力下放改革阶段 (1949—1978年)、放权让利改革阶段 (1979—1993年)、分税制改革阶段 (1994—2012年)和现代财税体制改革阶段 (2013年至今);中国财政分权具备制度生成的合法性,又表现出路径依赖的完整性、断裂平衡的稳定性和渐进转型的包容性;中国财政分权推动的利益地方化在支撑国家治理、实现共同富裕、完善社会保障、应对公共危机层面带有正向激励,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利益地方化诱发的道德风险问题,特别是信息不对称和能力不足导致的资源错配和浪费现象频现,以及不当的财政竞争致使府际协同和调控难度加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提供了一个从变迁历程、变迁逻辑到制度效能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为解读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演化、理顺新时代中国财政体系提供思路和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公共管理研究中的机器学习方法——原理、 应用及挑战
    刘闻博 王丛虎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5): 152-.  
    摘要524)      PDF(pc) (1476KB)(332)    收藏
    社会数字化的发展使得机器学习方法愈加受社会科学研究重视。尽管机器学习方法对公共管理研究存在巨大价值,但该方法在现有公共管理文献中的运用仍相对有限。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机器学习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然后整理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公共管理顶尖期刊上所发表文献中机器学习方法的具体应用,最后对该方法所面临的挑战和质疑进行了归纳和部分回应。本文认为,机器学习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既可以作为一种数据收集与整理的研究方法,又可以作为一种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机器学习方法可以降低数据的收集成本,将非数值型数据转换为数值型数据,也可以用于非数值型数据的聚类;其次,在相关性分析的公共管理研究中,机器学习可以缓解 “维数灾难”,即变量数过多导致的多重共线性以及过拟合问题,从而分析变量之间的非线性驱动作用;在因果推断类型的公共管理研究中,该方法主要用来分析异质性因果,但也可以结合其他因果推断方法从而估计平均处理效应,解决工具变量法、倾向得分匹配法、断点回归法、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在公共管理研究应用中所遇到的实践难题。然而,机器学习方法在实用易用性、结果解释性、研究可复现性等方面同样遭受质疑, “决策不透明”的铁笼有时也会诱发违背公共精神的风险。尽管如此,考虑到该方法潜在的巨大贡献,本文预计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将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公共管理中的复制实验: 评价指标与研究议程
    董斌孜孜 王程伟 华乐勤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6): 149-.  
    摘要435)      PDF(pc) (1723KB)(192)    收藏
    复制研究是将原始研究在具有差异性的情境中进行复制的科学研究方法。复制研究能加强理论的外部效度,使理论得到泛化和发展,是科学知识前进的核心动力。然而,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复制实验仍不发达,尤其缺少过程规约与评价指标。本研究基于华乐勤等人在2018年发起的复制研究 “七个决策点”理论框架,开发出量化编码薄,对公共管理学科中的17篇复制实验进行26项系统回顾与讨论,并解释如何稳健有效地进行复制实验。研究发现,现有复制实验在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建构效度,复制具体方法和实验基本规约三大方面均有欠缺。基于本次编码实践和文献回顾,本文提出了可供未来学界参考的复制实验议程:其一,将产生并发展于西方社会与文化背景下的管理学理论假说复制于中国情景下;其二,开展比较复制实验,以期加强或证伪理论、识别理论边界条件,推进理论的泛化。本研究为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复制实验提供翔实的操作步骤,以期与同仁共同提高复制实验研究的科学属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政策扩散的空间模式、 多重机制与府际互动决策
    彭可余 刘浩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6): 4-19.  
    摘要389)      PDF(pc) (3071KB)(500)    收藏
    政策扩散过程中,地方政府决策并非彼此独立,周边城市的政策响应情况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策采纳,进而在多层级政府间产生复杂的政策扩散模式,空间转向的政策扩散为厘清地方政府决策行为提供了府际互动的空间视角。本文以277个中国地级城市的网约车监管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别引入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行政距离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政策采纳过程中的府际互动决策行为与空间扩散模式。结果表明,中国网约车监管政策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依赖性特征,地方政府选择跟进经济水平相似的城市,并与相同行政层级的城市出台互补或替代性的政策内容。这种同级政府间的决策互动增强了自上而下的强制扩散效应,而不同来源的纵向扩散效应具有重叠性。本文从空间视角重新审视了传统的政策扩散理论与假设,有助于增进对地方政府议程设置和政策制定问题的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算法化的优势、困境与应对策略
    魏远山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4): 24-.  
    摘要384)      PDF(pc) (1431KB)(760)    收藏
    在当下复杂的社会治理需求和决策环境下,算法的技术优势在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正逐渐将系统型官僚推向算法型官僚。但碍于算法在技术、权力和社会维度的局限性,政府治理算法化易出现权利救济和决策理解困难、权力代理和主体责任游离、违背公平原则和民主进程倒退等难题。因此,有必要从管理视角规范政府治理算法化的过程,保证负责任的算法化;从法律视角明确政府治理算法化相关主体的责任,确保可责任的算法化;从文化视角强化伦理教育和技术教育,提升公众算法德性和素养,共同规范政府治理算法化的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概念内涵与分析框架
    孟凡蓉 张润强 陈子韬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4): 103-.  
    摘要345)      PDF(pc) (1408KB)(1032)    收藏
    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引领下,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立足于国家创新体系源起与发展,从效能及整体效能的含义出发,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概念内涵,构建了以主体效力、制度效应、空间效用为主要维度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分析框架。并从提升多元创新主体效力、激发科技创新制度效应、增强创新场域空间效用三方面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践路径。本文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下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价值,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理论阐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区域碳减排政策协同的演化轨迹与影响因素——基于网络分析视角
    赵泽斌 李映洁 生世玉 璩爱玉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6): 20-.  
    摘要338)      PDF(pc) (5348KB)(488)    收藏
    数据驱动下的网络分析方法为减排协同的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历史和实际两个角度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减排政策协同的历史逻辑、空间特征和驱动因素,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与既有考察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关系不同,本文构建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省际政策网络度量模型,以大数据文本分析度量4988份省际区域政策协同度以及275份中央政策关注度为基础,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构建省际政策协同网络,研究中央政策侧重对地方减排政策协同的影响。基于BERTopic模型发现区域协同减排政策经历了重点示范地区辐射、区域协调战略引领和全国系统分类施策三个阶段,形成了差异化的目标回应、扩大化的协同范围以及具体化的政策内容三种机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发现31省份间共存在457次减排协同关系,网络呈现出中部、东部紧密而西部、南北部松散的不平衡态势。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是核心行动者,吉林、宁夏、黑龙江是边缘行动者,湖北、湖南起到 “桥梁”作用;此外,基于多元回归二次指派程序发现中央政府关注度越高、地理区位越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越有利于区域减排协同。中央政府应平衡政策关注、坚持数量目标和结构优化、依据角色定位分类施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施文凯 董克用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4): 117-.  
    摘要326)      PDF(pc) (1275KB)(388)    收藏
    在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引入个人账户、建立起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激励和效率的追求则是这一决策的核心理念。从理论层面看,基本养老保险激励机制主要通过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得以实现。现行制度的激励强度已足够高、激励宽度已足够广,但是20多年的实践证明,激励效果并未显现,约束力度反而明显不足。这既与个体理性的主观因素相关,也深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客观条件的影响。从国际经验看,当公共养老金遭遇危机时,放弃参数改革方案而选择私有化途径,看似捷径,实则歧途。激励并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个人账户能够实现的激励作用,社会统筹同样可以实现,关键在于制度设计而非制度模式。由于强化激励势必有损公平,因此,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宜过分强调激励机制,而是应将体现法定义务的约束机制放在首位。从中国实际看,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性因素、引入个人账户的历史性因素和参数约束不足的制度性因素等共同导致制度运行面临财务不可持续风险,也造成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结构失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当前的突出问题不是激励不够,而是约束不足;参量改革的工具远未用尽,更不应借以 “激励”之名扩大个人账户规模。改革建议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当实行统账分离、回归现收现付模式;强化法定义务和约束机制,通过完善待遇计发办法实现适度激励功能;在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有序发展自愿性的积累型养老金计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推动医防融合: 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的经济绩效和健康绩效
    苏敏 张天娇 刘银喜 李东旭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6): 101-.  
    摘要308)      PDF(pc) (9928KB)(187)    收藏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医疗费用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如何兼顾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并改善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 “医防融合”是中国新一轮医改面临的难题。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年和2015年两期面板数据,采用粗糙化精确匹配和长差分策略对老年人健康体检的经济绩效和健康绩效进行评估。根据释放效应理论,本文发现在短期内老年人健康体检会释放健康需求,其自付 收入比、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及医疗费用显著增加,并且这种释放效应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更加明显。其次,健康体检对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存在显著的释放效应,并且这种释放效应在60—64岁老年人中更加明显。最后,在短期内,健康体检对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建议完善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的内容和流程,增强获得感;积极推进 “区块链+健康”服务模式的发展,加强对健康数据的使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构建 “全民参与健康共同体”治理格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公共服务的战略路径与理论创新
    李宝荣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4): 3-.  
    摘要298)      PDF(pc) (1187KB)(917)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公共服务发展形成了制度化的战略路径,在公共服务制度、高质量就业、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健康中国建设、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以及城乡社区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为发展公共服务提供了根本方向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指明了公共服务要永葆“人民性”,也指明了公共服务工作的内容与目标,即健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公共服务体系。因此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需要构建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公共服务理论体系创新,未来公共服务实践应更加关注基本内涵、外延与意义、公共服务的政策设计和标准体系、公共服务的效应评估和监管体系、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国际比较和经验互鉴五个方面,建设具有中国标准特色、理论特色、实践特色、价值特色与治理特色的公共服务战略路径与理论谱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模式的建构及其限度
    竺乾威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5): 3-.  
    摘要270)      PDF(pc) (1212KB)(302)    收藏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提出表明中国正在建构一种新的政府市场关系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既是对新形势下政府市场关系变化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以往政府市场关系的一种突破。新模式的建构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它需要突破价值、权力和利益三个方面的限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公民参与的数字化 “回声”: 信息公开如何塑造意见表达
    王翔 白劼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4): 11-.  
    摘要266)      PDF(pc) (1456KB)(367)    收藏
    在信息技术更新迭代的数字化浪潮中,实现治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政府改革的前沿趋势。建设阳光、透明、开放的政府,是实现数字化转型、重塑政府和公民关系的重要方式。本文从数字政府建设的时代背景出发,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系统讨论政府信息公开之于公民意见表达的系统性影响。研究发现政府信息公开显著提升了公民意见表达的活跃性,这种影响效应会因地方数字化转型程度而产生差异。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政府回应力和社会公平感构成了解释两者间关系的重要机制。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 “政府 公民”关系的过程视角,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开放型政府,将会成为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可能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制度耦合、 情境激励与政策执行模式差异——基于L市的多案例比较研究
    冉鹏程 蔡长昆 魏姝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6): 34-.  
    摘要263)      PDF(pc) (1643KB)(530)    收藏
    探究政策执行模式的差异,对于理解政策过程与中国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已经发现,政策属性、层级结构与制度环境是导致执行模式差异的重要因素。研究整合了制度耦合和情境激励两个变量建构了理论分析框架,进而将政策执行模式划分为竞先创新型、行政利用型、象征表率型、冲突调适型,以打开政策执行模式差异的过程 “黑箱”。通过对L市不同党政部门和乡镇街道落实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的多案例比较分析,本文对理论预设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随着上级政策的 “下沉”冲击地方政府治理场域,在合法性与理性逻辑的双重驱动下,通过合法性确认与政治 经济激励机制,两个关键变量——制度耦合和情境激励——塑造了地方政府内部次级条块部门的政策回应过程与执行模式。不同执行模式的类型化既拓展了政策执行的差异化模式研究,也拓展了组织行为逻辑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运动式治理能否带来持续性的公众参与?——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的公众参与为例
    翟晓祯 梅赐琪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5): 62-.  
    摘要263)      PDF(pc) (2222KB)(682)    收藏
    在运动式治理过程中,除了直接动员地方政府,中央很多时候还会动员公众参与,从上、从下一起向地方政府施压。持续性的公众参与将有利于保持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和运动式治理的成果,增加运动式治理常规化的可能性。本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探索了运动式治理如何影响公众参与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短期中,运动式治理通过开放政治机会使公众参与成为可能,并通过回应公众诉求推动公众参与的扩大;但是公众政策注意力的下降以及参与渠道的不稳定等因素将威胁公众参与的长期可持续性。其次,本文选取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公众信访举报的数据检验了以上推论。结果表明,(1)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的公众参与规模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难以维持长期稳定;(2)相较于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发展因素才是决定公众参与规模的主要因素,这说明公众参与的目的可能并不是出于对环境的关心而是社会发展催生出的社会治理各方面的诉求。以上两个主要结论都表明了运动式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在实现长效化与常规化时面临的困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共同富裕背景下财政支出对慈善组织公益支出的影响——基于我国慈善基金会的证据
    孙景冉 黄楚君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4): 153-.  
    摘要261)      PDF(pc) (1376KB)(402)    收藏
    我国慈善组织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深入研究了财政支出水平对慈善组织公益支出规模的影响,对理解政府治理与慈善组织公共物品供给的关系、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9—2018年我国慈善基金会的年度面板数据,检验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慈善组织慈善支出的逻辑。研究发现:(1)政府支出规模的适度扩张显著促进了基金会公益支出水平的提高,在通过替换变量、处理异常值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稳健;(2)财政支出对基金会公益事业支出的正向激励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即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区慈善事业发展而对东部地区作用不显著;(3)不同募资类型的基金会面对财政支出水平增加的反应有所不同,与非公募基金会相比,公募基金会更倾向于 “响应”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导向,财政支出的激励作用更强;(4)影响机制检验发现,财政支出通过激励社会慈善捐赠增加基金会捐赠收入,进而对公益支出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如何影响区域协同创新
    种照辉 位晓琳 覃成林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5): 26-.  
    摘要253)      PDF(pc) (1431KB)(297)    收藏
    区域协同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中国2008-2018年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智慧城市的协同创新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间的协同创新,具体而言,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使试点城市的城市间专利合作数 (每万人)提高约0.479个。本地创新能力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智慧城市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两个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影响更大,同时,这一影响也与城市规模的大小有关。本文为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为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我国分级诊疗政策的协同性研究——基于中央和省级政策文本量化分析#br#
    傅利平 董 雨 王瑞臻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5, 14 (1): 4-.  
    摘要253)      PDF(pc) (3052KB)(177)    收藏
    分级诊疗既是五项基本医疗制度之首,又是新医改 “强基层”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指引,分级诊疗政策研究有利于剖析现有政策的价值导向和演进逻辑,确保顶层设计与社会进程有效衔接。文章以中央和省级层面出台的分级诊疗政策为研究对象,建立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策力度的三维分析框架,探究我国分级诊疗政策体系的内部协同性。研究发现,政策工具 “供给—需求—环境”协同性较差,强供给、轻环境、弱需求;政策目标 “规模 效率”协同性有所欠缺,各阶段政策目标的辐射规模先扩大后减小;政策力度 “行政效力 内容效力”协同性较好,制定主体间有较大协同空间;“工具—目标—力度”三要素协同性不足,与现实存在偏差,尤其在推广期和突破期,工具、力度可能无法为实现目标价值提供有力支持。分级诊疗政策文本厘清了医疗利益传输链条中各方主体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约束并指导现实实践。因此,要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合理把握政策力度、协调工具目标价值、紧随现实调适政策。研究对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推进我国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实现理论与实践双重突破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实干型领导风格如何促进基层干部的创新行为——来自某县级区域的经验证据
    张丽 周建国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6): 119-.  
    摘要240)      PDF(pc) (1508KB)(153)    收藏
    基层领导的个性特征、行为特质和营造的组织氛围是影响基层干部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然而既有研究并未清楚阐明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文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政策企业家理论,运用某县级区域的经验证据,探索了实干型领导风格对基层干部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实干型领导风格对基层干部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工作自主性在实干型领导风格与基层干部创新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物质型和精神型激励机制均在实干型领导风格对工作自主性的影响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鉴于此,本文提出优化领导干部任用标准、完善培养体系,重视干部的心理感知、满足自主需求,畅通干部的晋升渠道、丰富精神激励等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从遵从到调适: 棘手问题项目制治理中的政策执行逻辑——基于 H 省蓝天碧水保卫战的多案例研究#br#
    张兴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6): 51-.  
    摘要239)      PDF(pc) (1577KB)(439)    收藏
    棘手问题是政策研究的新热点,项目制是我国治理棘手问题的常规路径。文章以 H 省蓝天碧水保卫战为例,试图揭示棘手问题项目制治理中的政策执行逻辑,剖析 “遵从 调适”执行的生成机理,以回应项目制何以助推棘手问题的有效治理。基于多案例分析发现:项目制增强了政策执行的手段和过程约束,项目目标与政策目标双轮驱动,形成从 “遵从”到 “调适”的两阶段执行模式。根据工具适配性和资源充分性变量,“遵从 调适”执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双刃剑效应”和制度性安排诠释了 “遵从 调适”执行的生成机理。项目制有助于消解棘手问题信息、资源和动机不足等治理困境,但衍生出适配性风险、项目碎片化、资源结构性短缺等新问题,产生治理有效性的张力;旨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调适执行是以特定的制度安排为前提条件。“遵从 调适”执行体现棘手问题项目制治理场域中政策执行的复杂性理论意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周礼》 中的城市管理制度及其历史演进
    郑 国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4): 128-.  
    摘要237)      PDF(pc) (1254KB)(677)    收藏
    《周礼》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记述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的儒家经典,其中有关城市管理的内容可视为中国传统城市管理的制度基础。 《周礼》中的城市管理制度包括维护国家政治秩序和维护城市社会经济秩序两个层面:在国家层面, 《周礼》以城市为基础,通过营国治野、国野分治、等级体系等制度来维护政治权力和国家统一;在城市层面, 《周礼》通过户籍登记、属地管理、联保制、治安与防火管理等实现对城市社会和安全的管控,通过对市场和商业流动的管理来维护城市的经济秩序。这些制度经历代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城市管理制度的主体内容。近现代以来,虽然受到西方的冲击和影响,但中国传统的城市管理制度并未中断,仍然对当前的城市管理制度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公众如何感知公共组织绩效?——基于两项大样本复制实验的证据
    方学梅 高煜辰 樊妍妮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4): 74-.  
    摘要235)      PDF(pc) (1403KB)(750)    收藏
    公共组织的绩效是公共管理研究长期关注的主题。本文复制了 Hvidman的实验,在中国情境下分别进行了两项调查实验。实验一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风险基金作为实验情境,探讨了组织属性 (公共/私立)如何影响公众对组织整体绩效的评估以及公共组织信念的调节效应,获得有效样本2103份;实验二以居家护理服务为实验情境,探讨了与私人组织相比,公众如何在多个绩效维度 (效果、繁文缛节、成本控制、用户导向、用工公平、服务平等)上评价公共组织,获取有效样本2131份。结果发现:组织的公私属性、个人的公共组织信念均不会影响公众的感知绩效;公私两类组织在多维绩效上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复制实验,本文发现在中西方不同的情境下,实验结果有较强的情境依赖性,理论的边界需要进行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优化生育政策: 国家能力引领社会秩序——基于政策风格的解释框架
    朱荟 苏杨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5): 96-.  
    摘要229)      PDF(pc) (1626KB)(213)    收藏
    中国正处于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的窗口期,亟待温故知新。基于政策风格解释框架,本文聚焦既往生育政策的中国风格,可解析出从危机设计到理性设计、再到渐进设计、逐渐实现社会设计的递归性图景;与此对应的是四种执行逻辑:科层权威型、专家引导型、统筹协调型和多元合作型。优化生育政策的逻辑变迁可概括为 “国家能力引领社会秩序”,集中体现 “中国之治”在设计与执行上的双元演进。毋庸置疑,优化生育政策这一长期性、复杂性与严峻性的超级社会工程的逻辑变迁,蕴含着中国独特的执政特色与治理元素,即 “符合中国国情”的善治设计与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执行创新。以优化生育政策在设计与执行上的双元演进为基础,才能客观和全面理解优化生育政策从生育限制的社会管理到生育支持的公共服务之使命的善治变迁,亦能更好地整合多元力量使中国特色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执行过程都能兼顾国祚所需与民意所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联合实验方法在法律威慑领域的复制推广——以中国 “醉驾入刑” 为例
    姚洁 孙涛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4): 57-.  
    摘要223)      PDF(pc) (1858KB)(154)    收藏
    制定并执行有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是发达国家降低道路交通伤亡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以酒后驾驶为例,自2011年5月 “醉驾入刑”以来,政府在立法和执法方面的投入有目共睹,但由于缺乏公开的高质量一手数据,针对该法律效果的科学评估非常有限。本研究以经典法律威慑理论和最新的 “差别威慑”概念为框架,通过复制基于情景式调查的联合实验和分层贝叶斯统计模型,来考察不同驾驶人在不同法律环境中的酒驾可能性,推广该方法在法律威慑领域的应用。作为评估酒驾法律威慑的联合实验系列研究之三,本研究在已有针对美国和中国大学生的实验基础上,将类似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复制到中国的一般驾驶人群体中,量化了法律威慑三大要素 (即严厉性、确定性和迅速性)对酒驾决策的影响,同时发现驾驶人群体内部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本研究证实了联合实验方法在不同国家和类型的驾驶人样本中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 “差别威慑”理论的发展和拓展其外部有效性,同时该方法可以推广到评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其他公共政策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制造灵活性: 数字治理的组织生态及其制度环境——基于 M 省 A市的实证分析
    宋锴业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4): 39-.  
    摘要219)      PDF(pc) (1708KB)(123)    收藏
    数字治理的既有研究共享的基本假设大多是数字治理对科层组织的单向作用关系,即数字治理如何促进科层组织的优化。然而,数字治理本身的组织生态没有得到学界的关注和聚焦。文章以 M 省 A市数字治理创新的历史过程为线索,呈现了数字治理的组织生态及其背后的双向运作过程。研究发现:相较于依托科层组织展开的政府运作,数字治理通过 “入口”和 “界面”控制实现了针对公众复杂需求的抽象和简化,进而通过数据与算法促进了条、块部门围绕着社会需求进行灵活分工,以此实现政府科层组织在新的社会制度环境中的灵活性。在此条件下,数字治理与科层组织相互嵌套形成一套复合架构,这一结构兼具数字治理的灵活性和科层治理的专业性,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优效。但两种组织逻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张力。在科层组织一端,部门统合可能导致数据无法根据需求流动并被切块在条块内部;在数字治理一端,权责困境使下级需寻求上级部门的帮助,而 “条块”围绕着数字治理创新绩效的创建过程又强化了基层的治理负荷,上述张力使数字治理塑造的灵活性空间收缩。结论指出,围绕数字平台体系与数据资产属性的综合制度设计是突破数字治理困境的重要制度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供需互动视角下数字政府建设对公众数字获得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杜亚斌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5): 46-.  
    摘要218)      PDF(pc) (1488KB)(355)    收藏
    通过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众获得感是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共同期望,但相关实证研究仍较缺乏。本文基于政策反馈理论,综合采用我国省级层面的数字政府评估数据与个体层面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政府建设对公众数字获得感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剖析其边界条件。研究发现:(1)数字政府建设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公众数字获得感,即一方面通过阐释效应影响数字政治赋权感,另一方面通过资源效应影响数字公平促进感。(2)从供给侧来看,不同方面数字政府建设对公众数字获得感的影响不同,政府通过政务微博开展双向政民互动显著提升了公众数字获得感,而政府网站单向的信息公开则未产生显著影响。(3)从需求侧来看,作为用户的公众特征也会影响数字政府建设的成效,互联网使用促进了政务微博建设对公众数字获得感的正向影响,而网上隐私担忧则抑制了政务微博建设的正向影响。本文的核心理论贡献在于借鉴政策反馈理论阐明了数字政府建设对公众数字获得感的影响机制,并从供需互动视角揭示出数字政府建设影响公众数字获得感的权变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社区自组织的社会资本结构化与制度化探究——基于社区冲突治理中民间互助组织的扩#br# #br# 展案例研究#br#
    程秀英 刘孟翔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5, 14 (1): 155-.  
    摘要215)      PDF(pc) (1628KB)(386)    收藏
    随着单位制的解体,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基层政府的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如何解释社区中的居民自组织行为与基层政府的社区嵌入性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我国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关键。本文基于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对一起长达六年的社区冲突事件进行扩展案例研究,从社会资本建构的视角来分析社区自组织的形成过程、发展机制,及其制度局限。研究发现国家提供的法制等无形资本有助于个人的人力资本向社区社会资本的转变,从而促进社区自组织的形成。圈层嵌套的网络结构,线上线下的共同体构建,以及民主协商规范的形成促进了自组织基于融合性以及链合性社会资本的结构化过程,以此克服了自组织的脆弱性。自组织发展后期与居委会及业委会的互动未能成功建立和国家之间的联结性社会资本,揭示出自组织在当前社区治理体系中持续发展的制度困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基于跨层政策执行的整合性分析
    郎玫 王婷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5): 135-.  
    摘要202)      PDF(pc) (1460KB)(168)    收藏
    2023年是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收官之年,基于 “中央 省级” “省级—市级—县 (区)级”的跨层视角,以各级政府发布的相关政策文本和官员的访谈记录为研究素材,构建“制度—组织—个体”的分析框架,剖析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政策结构、推进模式与官员行为间的衔接机制,重点识别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各层级之间形成的结构效率及其阻滞性因素。研究发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的 “形”已经基本形成,各级政府 “点”的行动也初具成效,但要进一步实现推进过程中的 “形” “实”相符与 “点” “面”相接,重点还需依托各省实际情况,突破跨层政策推进的衔接机制,提升内在结构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的协作治理难题与优化——基于 “SMBI” 框架的分析
    许 飞 孔繁斌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5, 14 (1): 25-.  
    摘要202)      PDF(pc) (1586KB)(228)    收藏
    政务服务标准化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重点问题。文章通过引入 “结构—机制—行为—互动”(SMBI)框架,结合S省 N市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历程,对比省、市、区县面对标准化改革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指出政务服务部门事权的差异化配置是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出现协作治理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标准化与绩效考核机制的强关联性易导致改革成为组织“自我证明”的工具,增添基层政务服务部门工作负担并加剧政府间关系矛盾。然而,基层官员却能通过更多地与公众接触,率先突破科层权威寻求创新变通,推动服务型政府发展。政务服务标准化在实践中同时具备技术工具和行政过程两种属性,要以 “积极辅从性”为原则协调政府间矛盾,加强政务服务部门与外界的联系。本文在分析政务服务标准化过程中增添了中观结构、机制和微观行为、互动对改革影响的讨论,研究组织制度设计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更加真实地把握标准化这一行政改革工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硬协调” 与 “软协调”: 县级部门间关系的形成逻辑及协调机制——基于浙江省L区的案例研究
    周 展 田先红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5, 14 (1): 38-.  
    摘要202)      PDF(pc) (1584KB)(133)    收藏
    如何增强部门间整合与合作,是县域治理的难点。当前,受科层制与条块体制影响,我国县级部门的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难以满足基层治理事务的综合性需求。围绕县级中心工作的开展,县级部门间的互动频繁,这为本文研究部门间关系提供了一扇观察窗口。根据不同部门对于资源的支配和依赖程度,将县级部门分为四种类型:资源强支配强依赖型、资源强支配弱依赖型、资源弱支配强依赖型和资源弱支配弱依赖型。部门间基于资源及权力的长期互动建立了稳定的部门关系,而不同关系叠加形成了圈层化的 “主导 边缘”部门关系网络。处于主导位置的部门为强势部门,处于边缘位置的部门则为弱势部门。研究发现,部门关系存在两种协调机制,即 “硬协调”机制与 “软协调”机制,二者在协调的主体、资源基础、手段和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部门协调机制有效化解了基层治理体制与治理事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基层治理体制的适应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数据要素市场流通的公共价值创造、 失灵及其应对
    张会平 马太平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5): 13-.  
    摘要198)      PDF(pc) (1472KB)(210)    收藏
    数据要素市场流通涉及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多元互动,其治理需要以公共价值创造为目标有序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数据空间角度出发,将数据要素市场流通界定为企业数据空间、政府数据空间和数据交易空间的联动与交互。基于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构建数据要素市场流通的公共价值创造逻辑,在技术实现路径上遵循差异化的情境生成路径,数据要素市场流通创造出数字经济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两类公共价值。数据要素市场流通在实践推进过程中面临部门利益、商业利益、个体权益与公共价值之间的冲突,同时数据要素的特殊性又加剧多元价值冲突,会导致公共价值失灵。有效应对数据要素市场流通的公共价值失灵,需要构建数据共同体的协同治理模式,推动价值关系重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提高公共管理实验复制的适应性:一种贝叶斯实验设计框架
    王思琦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4): 88-.  
    摘要198)      PDF(pc) (1414KB)(172)    收藏
    近年来,公共管理实验及其复制成为提高理论可推广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实验复制仍然面临一系列方法论问题有待解决:如何有效建立复制与原始研究的相关性与可比性? 如何合理地设计并分析复制实验,并且允许进行灵活调整? 如何优化设计来降低样本量与成本,并提高效率与效果?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实验的设计框架,为公共管理实验复制提供更具适应性的路径。与基于频率统计学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不同,首先,贝叶斯实验可以将原始研究等背景知识作为先验概率,基于数据与似然函数进行贝叶斯更新。其次,采用后验概率而不是使用P 值来检验研究假设,避免了根据显著性来报告结果等问题。在序贯情景下,可以基于先前结果快速调整后续设计,同时保证各实验臂结果的可比性。还可以基于结构性推测来确定进一步实验复制的地点、背景与样本。最后,贝叶斯实验通过将干预效果最大化问题转换为强化学习中的 “多臂老虎机问题”,使用汤普森采样等算法来确定性地分配样本,能显著降低样本量和实验成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以受众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研究:构建、 重塑与感知的三重视角
    李红霞 陈思丞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5, 14 (1): 125-.  
    摘要192)      PDF(pc) (1768KB)(441)    收藏
    组织声誉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对于政府获得广泛公众支持和应对外部冲击至关重要。有关组织声誉研究,强调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能为高效能政府治理提供新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公共管理的前沿领域。过去20年间,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但其研究大多从组织层面出发,忽略了受众层面的主观特征和组织 受众之间的互动。为此,不同于以往以组织为核心的声誉综述,本文以受众为核心进行声誉文献梳理。首先,回顾以Carpenter为核心人物的组织声誉理论,指出政治学和组织学视角下理解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的主要理论观点;其次,从组织和受众,这二者互动的整体性视角出发,系统探析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的 “构建 重塑 感知”内在机制;最后,提出组织声誉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政策启示,并给出未来三个潜在研究方向:常态化情境公共部门组织声誉构建、领导者与组织 受众互动关系对组织声誉的影响、组织 “建构声誉”与公众 “感知声誉”偏差研究。本研究丰富了组织声誉理论,可为我国声誉管理实践与政府创新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中国蓝天保卫战中的地方政府政策调适
    李延昊 王健慧 徐曼迟 张 勤 苏 竣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5, 14 (2): 4-.  
    摘要187)      PDF(pc) (1608KB)(415)    收藏
    以政策调适为切口,补充对政策执行偏差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选取我国的蓝天保卫战为具体情境,通过 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和多项逻辑回归模型 (Mlogit)定量检验了政治压力、公众参与、工业经济占比、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与地级市环境政策调适结果类型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展现出 “上有政策,下有政策”而后再“下有对策”的可能。研究发现,政治压力与审慎型政策调适负相关,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分配与敷衍型政策调适负相关,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负向调节政治压力对保守型政策调适的作用,且正向调节公众参与对审慎型政策调适的作用。此外,工业经济占比并未显著稳健地影响政策调适结果,表明其相对于政治因素而言处于靠后的价值排序。论文为大量分析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进行政策调适过程的案例研究,提供了关于政策调适实然结果的比较分析,加入了基于正式过程和正式影响因素的讨论,补充了聚焦于地级市政府层面的经验证据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税收优惠、 环境政策组合与企业环境绩效
    丁红乙 成琼文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5): 112-.  
    摘要183)      PDF(pc) (1544KB)(531)    收藏
    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关键内容。基于资源型上市公司2012-2019年的观测数据,研究税收优惠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效应和渠道机制,以及税收优惠与不同类环境政策的组合效应。研究结论有:(1)税收优惠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环境绩效提升,且相比国有资型企业,税收优惠对民营资源型企业环境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2)税收优惠可以通过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而驱动环境绩效提升,但是绿色创新产出并没有发挥中介作用。(3)进一步研究税收优惠与不同类型环境政策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税收优惠与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和自愿型环境政策的组合效应明显,两种政策组合效果受到企业产权性质的影响。这些结论为科学设计税收优惠与环境政策组合、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改善企业环境管理、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提供了理论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关联性治理: 乡镇政府政策动员的一个解释
    赵军义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6): 135-.  
    摘要179)      PDF(pc) (1502KB)(119)    收藏
    在政策软约束情境下,乡镇政府如何赋予政策执行刚性以顺利实现政策动员,仍然是学术界有待解释的重要问题。基于甘肃省 H 县五个乡镇的公共文化治理实践,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用于解释乡镇政府政策动员行为模式的 “关联性治理”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乡镇政府基于制度、利益和文化等治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建立乡村社会网络,进而通过政策创新机制、任务分解机制和群众动员机制,实现了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任务在乡镇与村之间的有效传递,提升了治理主体间一致行动的能力,达成了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政策动员目标。本文拓展了政策动员的研究视角,可以为软约束情景下的政策执行实践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情景剧式说服: 基层执法的策略组合与生效逻辑
    甘 甜 王盈盈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5, 14 (1): 88-.  
    摘要173)      PDF(pc) (1710KB)(438)    收藏
    基层执法人员如何采取策略来应对执法的冲突性和不确定性是关注的焦点,但是已有研究多从权力、行为和情境展开分析,较少揭示被执法者从抵抗到遵从的心理变化机制。论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基于 Hovland的说服理论,对 X市 Y街道城管说服占道商贩的场景、行为、话语等策略开展参与式观察,进而提出了基层执法的 “情景剧式说服”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基层执法者在街头执法时,会通过角色扮演、台词交替、场景切换等方式对被执法者进行说服;被执法者从抵抗转变为遵从的态度,是由于信息学习、相符机制、情感迁移和反驳机制的相继作用。这一心理转变机制在街头开放场域中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反映出在 “短时期爆发对抗”和 “彼此知情”情境中,基层执法人员通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耐心资本。同时,它打破了基层执法人员内部 “铁板一块”的均质假定,揭示了在岗位 (服务或监管)、性别 (男或女)、职务 (高或低)、场景 (新或老)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论反映了基层执法人员在执法行为策略及组合上的自由裁量动机应变过程,并为提高基层执法效果提供了 “以人民为中心”的心理参照样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扣动公心之弦: 公共服务动机激发机制适用性与稳定性研究
    胡 悦 孙宇飞 陈子怡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5, 14 (1): 54-.  
    摘要172)      PDF(pc) (1911KB)(167)    收藏
    对社会成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广泛动员既是通过多元治理路径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然而,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级、多样性和代表性方面的诸多局限,且多囿于对公务员群体的考察。这使得现有研究难以回答如何进行广泛激发、何种激发机制更有效,以及激发效果的跨群组稳定性等问题,难以有效为多元治理实践提供借鉴。针对现有研究局限,本文在MogensPedersen于2015年发表的公共服务动机经典研究基础上进行理论和操作优化,加入新的激发机制和比较设计,并基于全国代表性被试样本对研究发现进行复刻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原研究未包含的政策影响机制,其激发效果不仅最好,而且明显优于利他主义和自我价值机制。在稳定性上,集体主义和自我价值机制显示出了更小的跨群组差异。在激发机制效果的条件因素上,性别和年龄因素显示出了超越家庭收入、教育水平等社会经济变量的影响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绩效信息、 政府层级与预算分配逻辑——来自Z省中职院校预算资金分配的经验证据
    黄志雄 凤羿辰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5, 14 (1): 140-.  
    摘要170)      PDF(pc) (1540KB)(284)    收藏
    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财政治理新领域,是新时期构建现代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门。本文以2021年度Z省中职院校教育预算资金分配结果为研究样本,探讨绩效信息在中国地方政府预算决策中的作用机理,并检验了不同层级的政府对于绩效信息的利用程度。实证结果显示:(1)绩效信息的预算决策逻辑符合对话理论,即绩效信息能够影响政府预算决策,但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2)不同层级的政府对于绩效信息的利用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相比于区县政府,省级政府对绩效信息的利用程度更加深入。层级越高的政府越偏好利用绩效信息以解决其预算分配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绩效预算的奖惩功能;而基层政府则更加期望均衡化补短,绩效预算决策理念并没有兑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政府处置媒介如何影响公众满意度?——基于中国某市12345政务服务平台的实证研究
    金惠杰 王刊良 付东普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5, 14 (2): 69-.  
    摘要168)      PDF(pc) (1621KB)(168)    收藏
    有效处置公众诉求是在线政务服务的核心环节,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过程对提升公众诉求体验尤为重要。作为沟通信息的载体,政府处置媒介是影响政民互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探究处置媒介丰富度特征对公众处置满意度的作用。基于媒介丰富度理论和中国某市12345政务服务平台工单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本文分析了政府处置公众诉求过程中,处置媒介丰富度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研究发现,处置媒介丰富度正向影响公众对处置的满意度,且受处置人员和诉求公众特征的影响。其中,处置人员的管理层级越高、公众的诉求渠道为社交媒体平台 (相比于官方平台)时,媒介丰富度的积极效应被削弱;公众诉求的情感效价越积极,媒介丰富度的积极效应越强烈。本研究识别了政民互动情境下公众满意度的过程影响因素,拓展了媒介丰富度理论的应用场景,并为政民互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处置媒介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具体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政府规划权力配置及启示——基于美英空间规划法规的研究
    陈纪东 易路平 张安录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4): 139-.  
    摘要168)      PDF(pc) (1646KB)(171)    收藏
    不同层级与职能的空间规划权力主体相互作用形成了政府的规划运行网络,厘清国外较为成熟的空间规划权力配置关系,能够为构建符合中国地权语境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经验参考。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与归纳演绎法,以权力协调的视角剖析了美英两国空间规划法规体系,并依据具体法律条文,从纵向中央与地方政府、邻级地方政府,横向同级地方政府、政府相关部门间权力分配视角切入,剖析空间规划法规对各级政府和各类部门进行权力协调的行政背景与具体方式,对比并揭示了两国空间规划权力配置架构的根本差异。研究发现,美英两国空间规划权力的运行以相应规划法规为载体,权力配置的差异根源于不同国家的政治背景与行政体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系列法规的构建与优化应立足于本国国情,在厘清立法前提与立足程序公正原则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权力体系建设,推进依法治权职能安排,最终以良法善治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的高效实施与运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