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财政的基础逻辑及其现代操作原则——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和需求溢出理论的财政本质论
    刘太刚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2): 18-.  
    摘要424)      PDF(pc) (1281KB)(32)    收藏
    作为贯通或适用于财政实践的全部领域、用以衡量财政活动是否符合财政最终目的的实质性应然行为准则或行动逻辑,财政基础逻辑既是财政本质的体现和操作性表达,也是公共权力的应然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财政本质论———公权保障论,财政的基础逻辑也就是如何通过财政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来保障公共权力 (财政事权)实现其应然目标的行动逻辑。而现代财政的基础逻辑则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民的权力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也就是循义利他的公共性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即根据需求正义来开发和配置财政资源,以保障公共权力实现其根据需求正义来解决人的需求溢出的最终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以公共管理的基础逻辑 (公共权力逻辑)为基础逻辑,是以公共管理之道 (循义利他)统御理财 (包括生财用财)之术的公共管理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改革是怎样练成的?——基于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定性比较分析
    徐国冲 潘玲珑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4): 4-.  
    摘要278)      PDF(pc) (1625KB)(230)    收藏
    分析中国历代改革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大有裨益。本文基于主体说、地理说、变迁论及系统论构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重新解释历史上14次改革的影响因素。fsQCA 结果表明,单一条件未能充分解释改革的成败,它是 “初始条件”“外部环境”“改革主体”“变革措施”“制度创新”和“过程要求”这六个条件的组合函数。成功改革有五种组态,可提炼为高效执行模式和集中突破模式,说明较高的过程要求和较强的主体力量是核心条件。失败改革有三种组态,按 “过程要求”的强度简化为弱执行模式和弱变革模式,共同点在于改革主体力量较弱且执行力弱。据此推导出五个理论命题:多因素的互动耦合引发成功改革;强主体的改革容易成功;改革措施、过程要求与创新力度相辅相成;改革呈现历史周期律,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核心条件的缺失致使改革失败。研究启示成功的改革要以制度创新突破历史约束条件,依循合理路径,适时规避风险。本研究尝试把历史带回公共管理学视域,研究我国历史上的改革故事,构建中国式的治理知识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政府资源基础、 注意力分配与政务微博绩效
    樊博 顾恒轩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3): 4-.  
    摘要272)      PDF(pc) (1281KB)(254)    收藏
    随着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发展,政务微博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政务公开和加强政民互动的重要工具。虽然政务微博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趋势,但是各城市政务微博存在效果参差不齐、发展差距大等问题。在政务微博绩效的影响因素方面,现有研究忽略了政府注意力分配这一关键因素的影响。基于政府注意力视角和资源基础理论,收集了全国229个地级市政务微博数据和政策发布、会议召开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子样本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政府注意力、政府资源和政府能力对政务微博投入绩效和政务微博产出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注意力分配程度、财政健康水平和资源汲取能力对当地政务微博的投入绩效和产出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数字化能力较弱的城市,政务微博的发展水平更多取决于地方政府财政资源丰富度和财政健康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公共管理研究中的联合实验: 文献回顾、基本原理及结果实现
    陈国良 张书维 陈文娜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3): 152-.  
    摘要264)      PDF(pc) (1550KB)(353)    收藏
    近年来公共管理国际期刊上逐渐兴起一股联合实验研究发表热潮,显示出联合实验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国内公管学者对联合实验方法关注较少,鲜见关于联合实验的公管论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方法的推广,也不利于和国际同行及相关学科进行更好的对话及合作。本文通过对公管主流期刊上的62篇联合实验研究 (截至2022年6月30日)进行描述性文献回顾,揭示公管领域联合实验的发表趋势、研究主题、内容特征、研究者区域国别和研究技术细节。随后介绍了联合实验的基本原理、特色及在因变量类型与自变量数量和水平方面的适用条件。紧接着,本文结合两个实例演示如何通过R语言进行联合实验结果实现。最后,本文对联合实验在公管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基于“情景应对-知识整合”的中国应急管理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逻辑研究
    詹承豫 徐明婧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2): 3-.  
    摘要229)      PDF(pc) (1738KB)(46)    收藏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理论研究热点和学科发展重点。应急管理学科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征,该基于什么逻辑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其构建过程会面临哪些关键内容和挑战? 论文在对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 “情景应对 知识整合”的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逻辑,认为其构建过程包括情景导向、知识整合、融合传播三个关键点:情景导向指引了知识来源的方向;知识整合是知识结构化的必备基础;融合传播是知识传播的现实需求。论文结合应急管理跨学科教材课程和教学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探索,分析了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学科差异与知识背景冲突、团队合作机制欠缺、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挑战,同时对中国应急管理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完善提出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从治党到治国: 中国纪检监察机构改革的治理逻辑
    李文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5): 3-.  
    摘要179)      PDF(pc) (1296KB)(146)    收藏
    纪检监察机构是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要组织实践,也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界面治理理论范式,本文提出了一个 “多层嵌套界面治理”的分析框架,将作为治理界面的纪检监察机构嵌入党和国家多层次治理界面体系中进行探究,以此深入考察中国纪检监察机构的长时段改革进程。研究发现,由于党和国家注意力分配的有限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中国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基本沿着 “治党的逻辑” “治国的逻辑”以及 “治党与治国一体化的逻辑”渐次展开。这是一个由纪检监察机构界面向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界面、国家治理体系和理能力现代化界面进行多层次嵌套的适应性过程,从而实现了纪检监察体系及其治理绩效的持续优化。协同治党逻辑和治国逻辑的双轮驱动,重组和整合其内部的多种功能,将是中国纪检监察机构的重点改革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领导包联制: 基层疑难事项治理的逆向发包—— 基于 Q 市 L 区积案化解工作的分析
    王印红 郝本良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3): 111-.  
    摘要171)      PDF(pc) (1421KB)(249)    收藏
    传统科层制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任务,显现出应对疑难、复杂治理事项的不足,迫切需要适应于当前中国治理场景的制度创新予以补充。本文以 Q 市 L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案化解工作为切入口,展现了党政领导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领导包联制,探究了其制度特征和治理机制。研究发现:领导包联制具有治理责任逆向传导、治理任务向上发包、政治势能赋能社会治理的制度特征,与压力型体制共同构成治理压力上下传导的闭环体系,确保基层治理压力稳定可控。其依托 “层层嵌套”的责任机制、 “直入基层”的信息机制、 “上下协商”的组织机制、“协调重配”的资源机制以及 “一事一策”的精细化机制拓展了基层政府部门的治理能力。领导包联制是上级领导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通道,它为观察和理解中国本土治理逻辑提供了又一新的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社区治理内卷化: 一种知识增长的视角
    彭宗峰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3): 138-.  
    摘要170)      PDF(pc) (1256KB)(227)    收藏
    社区治理内卷化概念的本土合法性何在,是一个需要自觉审慎加以思考的问题。从一种社会历史反思的角度看,内卷化是一个反思传统、反思西方现代化和反思预期性自主创新悖论的概念,其在国内社区治理领域中的分散化应用过程,其实也是社区治理内卷化本土知识范式的塑造过程。这个过程以 “追问符合实际的人本主义的创新何以可能”的内卷化概念深层意蕴为轴心,展开为 “作为行政化的社区治理内卷化”“作为私利化的社区治理内卷化”“作为区隔化的社区治理内卷化”和 “作为失能化的社区治理内卷化”四种知识模型。而从一种知识整体重构的角度看,社区治理内卷化的本土知识范式其实是,在一种转型和改革的情境中,立足于反思传统、反思西方现代化以及反思预期性自主创新悖论的基础之上,围绕着追问符合本土实际的人本主义的共治型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何以可能议题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以深层追问的方式为构建社区治理的本土知识范式和共治型治理模式开辟道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互联网+政务服务” 政策再生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与定性比较分析的实证研究
    王法硕 张嘉玲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4): 47-.  
    摘要166)      PDF(pc) (1685KB)(645)    收藏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地方政府在制定“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中对中央相关政策的调整与更新即政策再生产会对当地“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已有研究对此关注不足。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Doc2vec模型对我国省级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再生产进行量化计算。研究发现,省级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再生产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政策再生产与“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水平有较强相关性。进一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考察“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再生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领导重视和市场化程度是影响省级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组态分析识别出“组织赋能型”“发展共识型”与“乘势而上型”三种实现较高程度“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再生产的路径组合。本文深化了对我国政府运作中政策制定逻辑的理解,对制定和出台有针对性的地方“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谣言触发机制研究——基于 40 个案例的 csQCA 分析
    李晚莲 曾 锋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3): 124-.  
    摘要163)      PDF(pc) (1366KB)(157)    收藏
    网络谣言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尤其是公共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消减应对。厘清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的触发机制是消减谣言的基础。本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信息传播理论中的信息来源、信息渠道和信息受众三个维度提取出七个前因条件,将筛选的40个案例构成的真值表导入fs/QCA3.0软件形成条件组态关系。研究发现利益诉求成为网络谣言触发的必要性因子、“信息渠道 信息受众”共识缺乏型和 “信息来源 信息受众”共鸣效应型组态路径构成网络谣言主要触发场景、政府和媒体在角色扮演和呈现方式上的差异是网络谣言触发的内在诱因。网络谣言治理要扩展网民意愿的表达渠道,简化利益诉求表达环节;把握网络谣言触发的现实场景,注重差异化应对逻辑;明确政府和媒体的角色定位,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从士绅到新乡贤: 乡村精英治理的传承与流变——基于晚清以来浙江上虞乡村治理的案例分析
    刘开君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4): 20-.  
    摘要152)      PDF(pc) (1610KB)(176)    收藏
    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虽不是传统乡绅之治的简单复归,但也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基因。然而,当前学术界对乡村社会中 “谁在治理?” “如何治理?”问题的理论研究,却表现出“时间分割”的特点。本文采用精英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聚焦乡村精英治理的传承与流变,以乡村精英获取支配能力的依据和方式、角色和功能、主要特征等因素为依据,同时选取 “民间认同”和“时间维度”两个关键变量,构建出 “儒教型”“资源型”“统合型”“融合型”四类乡村精英治理模式作为分析框架,采用宏大叙事和个案分析相结合、 “主体分析”和 “规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晚清以降中国乡村社会治理进行历史考察,以此完整考察晚清以降乡村精英支配或影响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特征,并阐释其背后蕴含的逻辑链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数字政府” 何以影响新市民城市融入性——基于 163 个地级以上城市千份数据的检#br# #br# 验#br#
    韦吉飞 汪桠如 唐铃博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3): 16-.  
    摘要149)      PDF(pc) (1421KB)(201)    收藏
    利用分层线性模型及复中心化响应分解技术,结合第三方评估数据和调研微观数据,将数字政府解析为 “数字能力构成”与 “数字效能控制”两方面,分析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新市民城市融入性的影响作用,拓展了数字政府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新研究窗口。结果显示,数字政府两方面具叠加效应,对新市民城市融入性的总效应贡献达 0.438,占纳入因素总效应值的28.8%,超过了个体特征的0.304、家庭特征的0.335,占据了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新市民城市融入性影响因素的鼎立三足之首;数字政府七个衡量维度中,经济性维度的效应贡献值最大(0.081),并列第二的是效益性维度和服务响应能力 (0.067),即数字服务能力固然重要,但效能的发挥更具深远意义;数字政府各维度对城市融入性三大方面的影响呈现出错位交叉、整体与部分相互渗透的格序,并在城市类别差异、民族差异、户源差异、代际差异等呈现出显著异质性特征。基于此,研究提出升格数字政府、挖掘数字新功能、强化效能、培育新市民数字素养等策略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公共部门中的领导风格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与差异—一项基于元分析的检验
    郭晟豪 郭峻豪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4): 61-.  
    摘要145)      PDF(pc) (1743KB)(159)    收藏
    利用传统实证研究方法对公共部门中的领导风格与公共服务动机的关系强度的研究,至今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利用元分析技术,纳入公共部门中的领导风格与公共服务动机关系的国内外实证研究,共获得95个效应值,总样本量381698个。研究发现,公共部门中的服务型领导对公职人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最大,而道德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依次递减。数据搜集策略是干扰领导风格与公共服务动机关系估计的因素,不过并不普遍。领导风格与公共服务动机的关系估计也因不同文化背景而异。然而,尽管公共服务动机目前的量表不一,但是测量工具并不会显著影响领导风格与公共服务动机的关系估计;同样地,MPA学生样本来源也不会对两者的关系估计产生显著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互联网使用能否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基于信息偏好与把关机制的类型学分析
    林建鹏 吕汶鑫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3): 36-.  
    摘要144)      PDF(pc) (1397KB)(339)    收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构筑了新的公共领域,对中国的社会与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互联网使用能否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信息偏好和把关机制维度构建互联网使用的 “偏好 把关”模式类型学分析框架,采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与公共服务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娱乐导向 分散式把关”模式显著负向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但 “政治导向 集中式把关”模式的影响并不显著。在进一步运用CMP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互联网使用的变量类型和细化公共服务分类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论文解构和回应了已有互联网正向促进论和负向抑制论的争论,并为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电子政务能否提升 “本地 邻地”政府治理效率?——来自 “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 的证据#br#
    王叶薇 王杰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3): 54-.  
    摘要138)      PDF(pc) (1377KB)(229)    收藏
    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是助力政府治理创新的新工具。基于 “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这一 “准自然实验”,本文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SDID)实证考察电子政务对政府治理效率的提升效应及其在空间维度的溢出效应,并就控权问责和服务提升双重维度阐释电子政务影响政府治理效率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政务能够显著提升本地政府治理效率,同时对于邻地政府治理效率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电子政务对于政府治理效率的影响在制度环境维度、行政等级维度以及地理区划维度存在典型的异质特征;政务公开、互动回应和在线服务是电子政务改善本地政府治理效率的关键路径,邻地间的同侪效应则是邻地政府治理效率同步提升的重要溢出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我国政府治理效率的影响机理,并为实现政府治理效率的提升提供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规划何以可能?——基于职能-知识的分析框架
    汤利华 郑国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3): 101-.  
    摘要132)      PDF(pc) (1269KB)(135)    收藏
    作为政策工具的规划是现代社会运用较广的公共管理手段和方式,而对于其的有效性,却存在着其能发挥重要作用或效果注定欠佳两种近乎相抵观点。在“规划先行”的今天,如何进一步科学认识国内真实世界中的这种应用知识的制度安排?其“可能与否”的内在机理是什么?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规划主体的职能范围、规划客体所涉知识类型的“职能-知识”分析框架,以此区分了顶层约束型、在地情景型、支持引导型及共识仪式型等四种规划“理想类型”;进一步分析各自的适用范围、功能定位、规划要义、规划主体及方式方法等;最后提出优先做好强核心职能且最具预测性类规划等优化现行规划的建议。研究提出认识“规划之手”内在有效性的一种新分析框架,能增进对其的“元认知”,希望为本土规划编制“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更好发挥作为重要知识型政策的实际功能有所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智慧城市能够减少犯罪发生吗?——一项准自然实验
    韩啸 余怡婷 谢琦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6): 63-.  
    摘要124)      PDF(pc) (1491KB)(29)    收藏
    伴随快速城镇化不断增加的犯罪是当下城市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其目的是纾解快速城镇化引致的各类“城市病”。伴随着实践层面的不断推进,建设智慧城市能否减少犯罪发生? 这一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问题被提出。遗憾的是,对此问题,学界目前尚未展开深入、细致地讨论,尤其缺少基于面板数据的针对性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将2012年我国启动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收集292个地级市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建设智慧城市对犯罪发生的抑制效应,并就其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1)建设智慧城市能够显著减少当地犯罪发生;(2)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主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技术应用与优化资源配置三个机制抑制犯罪发生;(3)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规模、发展水平的城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减少犯罪的效果存在差异。本文为改善城市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何以影响其变革行为?——工作重塑的中介作用和变革型领导的调节作用
    林亚清 蓝浦城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4): 80-.  
    摘要114)      PDF(pc) (1678KB)(132)    收藏
    有效激励公务员勇于改革创新、担当作为是新时代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福建省209名公务员的两阶段调查问卷为样本,基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实证检验了公共服务动机影响公务员变革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发现,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显著促进了其变革行为,工作重塑作为一种资源构建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变革型领导则扮演了 “资源阵列通道”的角色,能够正向调节工作重塑的中介效应,即在高变革型领导的情境下,公共服务动机通过工作重塑影响变革行为的中介效应得到显著增强,而在低变革型领导的情境下上述中介效应不显著。本研究拓展和深化了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及其变革行为的相关文献,为资源保存理论在公共部门的运用提供了启示,同时也对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干部队伍管理的科学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Q方法: 方法论视域下的内在张力与发展限度
    臧雷振 陈腾霄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4): 154-.  
    摘要107)      PDF(pc) (1638KB)(161)    收藏
    Q方法是一种以定性分析为主导的混合研究方法,用以探究行为者的态度、动机、感知、信念、偏好等,其本质是为了促进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相互补充与支持。政策分析与公共行政研究中广泛涉及研究对象的主观态度分析,但Q方法在该领域内的学术关注度依然有限。本文基于范围界定综述(scoping review)路径,在给定政策和实践背景下,从“科学引文索引核心(WoS)”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出48篇政策分析与公共行政领域内的Q方法应用文献,进行审查分析。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作者选择使用Q方法的原因、议题选择、开发Q集、选择受试者、执行Q排序、量化分析与因子生成、结果定性阐释等方面,研究发现,在对存在社会争议的议题分析中,Q方法具有较大的理论潜力与实践价值,但也存在研究者对方法操作步骤不熟悉不规范、方法论自身不足等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研究信度与效度,进而约束了Q方法的发展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存量时代公共租赁住房供给机制创新——来自深圳水围村的启示
    于洋 万成伟 焦永利 叶裕民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3): 86-.  
    摘要103)      PDF(pc) (8287KB)(188)    收藏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政策方向。本文以深圳水围村改造项目为案例,探讨适应存量时代的大城市公共租赁住房供给模式创新机制。论文总结了传统二元化公共住房供给模式面临的财政、土地与治理 “三重困境”,分析深圳水围创新机制与经验,讨论如何构建公共租赁住房供给与城中村改造的联动机制,破解三重困境。最后,提出三个政策建议:公共住房供给由增量模式转向存量模式、创建城中村更新市场、完善城中村更新的行政审批流程和技术规范标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积极抑或消极: 基层治理中的干部污名、公共服务动机和行政绩效
    任 兵 陈志霞 陈 诚 邓 琼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2): 82-.  
    摘要102)      PDF(pc) (1697KB)(40)    收藏
    基层干部素质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引领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进而影响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干部污名对基层干部素质的威胁在学界已达成基本共识,因而基层干部的 “去污名化”理应成为实践界和学术界面临的共同命题。当前学界对干部污名的影响机理及其化解策略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宏观理论层次,而这一系列理论是否成立仍有待验证。综合 “压力 应对”理论和自我认知评价理论,基于520名基层干部及其直接上级的两阶段匹配数据,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干部污名感会使基层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受损,致使其行政绩效受到影响;积极型干部污名化解策略会降低干部污名感对公共服务动机的负向影响,消极型干部污名化解策略则会增强这一负向影响。本研究从污名化解的策略视角丰富了干部污名的作用机理研究,进而夯实了干部污名研究的理论基础。另外,本研究结果对被污名化的基层干部选择何种化解策略、提升化解能力有重要的实践启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教育程度使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路径呈现差异?——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张理政 王洁晶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4): 97-.  
    摘要96)      PDF(pc) (1759KB)(90)    收藏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已经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既有文献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各维度之间的互动关系缺乏实证研究,也较少关注不同流动人口群体社会融入的路径差异。借鉴已有研究,本文将社会融入划分为经济立足、行为适应、心理融入和身份认同四个维度,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座一线城市的样本,使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不同教育程度的群体社会融入路径的异同。研究发现,初中及以下学历群体的经济立足状况、行为适应水平通过提升心理融入实现身份认同,行为适应也能直接提升身份认同。高中或中专学历群体与之相似,但其行为适应并不能直接促进身份认同。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则拥有 “经济立足 身份认同”“经济立足 行为适应 心理融入 身份认同” “经济立足 心理融入 身份认同”和 “行为适应 心理融入 身份认同”的多元化融入路径。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群体差异是影响其社会融入路径的重要因素,市民化相关政策需要予以充分考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公共价值视角下的政务服务绩效测度——基于 A 市 10 个县区的用户体验评价
    包国宪 彭虹九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5): 14-.  
    摘要91)      PDF(pc) (1510KB)(100)    收藏
    如何从公众和社会角度检视政务服务绩效水平,是当前学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议题。本文将公共价值在中国场域具体化,提出了政务服务绩效评价公共价值体系,从使命、工具、权益价值维度构建政务服务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引入心理学和营销学领域的用户体验评价,组织调查员模拟办事人身份对 A市10个县区的政务服务绩效进行线上线下用户体验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政务服务建设过程存在透明度呈现低、数字化转型迟滞、回应反馈实效差等显性问题,改革注意力较关注 “效率”“技术”等工具价值,而 “回应”“便捷”等权益价值被消解弱化,“放管服”改革政策呈现一定漂移状态。本文以公共价值视角构建政务服务绩效测度指标体系,有望为政务服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将用户体验评价引入政务服务领域,以期从公众和社会的需求端角度观察政务服务绩效真实状况。通过一手数据分析,有助于提升评价的精准性和真实性。在此意义上,为政务服务绩效评价提供了新尝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突击花钱” 如何影响政府绩效评价?——基于微观和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平 诸葛安东 燕洪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5): 31-.  
    摘要84)      PDF(pc) (1468KB)(95)    收藏
    政府在预算执行后期 “突击花钱”是各国普遍存在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难题,严重的“突击花钱”意味着政府财政管理能力的不足。现有文献对 “突击花钱”的实证研究主要旨在论述这一现象的成因,目前尚未系统分析 “突击花钱”所带来的社会成本。本文基于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和省际加总面板数据,分析 “突击花钱”对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的影响,并探讨腐败感知的中介效应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 “突击花钱”会显著降低居民对地方政府政绩的评价,“突击花钱”会通过增加民众腐败感知程度的中介效应进而降低政绩评价。与基础建设支出相比,更高的政府民生支出比重会加剧 “突击花钱”对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政治动能: 基层试点方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的机制分析
    刘 鑫 李 雪 王路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4, 13 (2): 65-.  
    摘要84)      PDF(pc) (1692KB)(34)    收藏
    基层试点方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经过基层精心策划和不断努力的结果,基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驱动政策创设、局部政策试点和影响中央决策议程的作用。本文按照 “概念构建-案例实证-框架生成”的逻辑,分析了试点方案通过基层自主助推,最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的完整过程机制,将个案分析辅以影子案例开展过程剖析与机制挖掘,归纳了政治动能概念的类型化及其现实表征。基于 “科技界的小岗村”的知识产权权属改革个案分析,挖掘归纳出共识式动能、宣传式动能、结盟式动能、决策影响式动能四种政治动能的类型、特点和功能,剖析了基层试点政策方案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央决策议程的关键内在能动性机制。研究发现,蕴含在基层自主创设政策行为和政策试点中的多种类型的政治动能以凝聚共识、扩大影响、获得认同和触发势能的方式影响基层试点政策方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本文构建了政治动能作用于基层自主政策创设与试点行为的理论框架,提炼并丰富了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本土化表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数据呈现方式、公众参与和政府信任: 一项调查实验
    何文盛 何忍星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6): 17-.  
    摘要80)      PDF(pc) (1369KB)(35)    收藏
    近来,公共部门开放数据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任务,然而其是否真正促进了政民之间的互动还有待验证。为此,本文采用调查实验的方法探究政府呈现数据的不同方式(有可视化与无可视化、有社会比较与无社会比较)对公众参与、政府信任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分别采用可视化和社会比较方式展示数据可以促进公众参与政府活动,进而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但是加入社会比较数据不会调节可视化数据与公众参与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建议政府可以分别采用可视化或加入社会比较的方式公开数据,引起公众对政府数据的关注和兴趣,强化公众的参与和信任。总的来看,文章运用调查实验研究方法分析微观层面的政民互动,探究数据呈现方式、公众参与和政府信任之间的因果机制,不仅丰富了政民互动的微观研究,还拓展了调查实验在中国行为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成规则演变分析——来自土地非农利用的证据#br#
    王珏 马贤磊 石晓平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3): 70-.  
    摘要80)      PDF(pc) (1593KB)(78)    收藏
    农村土地收益分成制度变迁的动力源于基层实践和政府推动,表现出经济学意义上的演化特征。本文从当事人的个体认知出发,采用演化思想,构建从个体认知到外部规则的涵盖微观中观 宏观的多层次动态演化分析框架,结合土地非农利用方面的制度改革实践,对土地收益分成制度变迁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在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个体认知 (微观层面)形成了制度变迁的起点,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基于其自身利益在中观层面———集体内部形成“内部规则”,政府在此过程中的选择性接纳和 “有为”设计,促成了外部规则与内部规则的协调互动,最终形成宏观层面的制度变迁。总体来看,收益分成逐渐向农民倾斜,集体作为特殊的当事人,在此过程中其收益来源发生了转变,从最根本的所有者权益到使用者权益再到通过提供经营、服务获得收益及博弈获得了更多收益,参与收益分成的方式更为丰富。在未来趋势方面,制度变迁需要外部环境的变化作为契机,才能刺激个体认知的表达,会向着完善集体和农民权利以及增加其收益的方向演进,形成内部规则,集体产权也更加明晰。但并非所有的内部规则都会转为外部规则,只有在不威胁城市土地市场和保证政府利益的前提下,政府才会协调外部规则,逐渐放权让利,最终实现制度变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政府治理绩效感知是否提高了公众的环保参与程度?——来自福州市黑臭水体调研与网络诉求数据的双重证据
    蔡晶晶 魏晓楠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5): 47-.  
    摘要79)      PDF(pc) (1394KB)(94)    收藏
    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宽了市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为观察政府绩效的主观感知与公共参与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公众对政府黑臭水体治理的绩效感知是否影响其环保参与度?政府治理绩效感知又通过哪些渠道与作用机制产生影响? 文章基于412份有效实地调查问卷和1202条网络热线问政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环境治理绩效感知显著提升市民的环保参与概率,个体规范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在原有的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本文引入了居民污染感知和政治信任两个情感成分变量,发现污染感知强烈的群体越不愿意参与黑臭水体治理,良好的政府治理绩效感知可以有效缓解这种负向影响;政治信任则主要通过构建内在约束机制的方式约束公众个体规范,提高亲环境主义群体的环保参与概率。本文还利用网络诉求文本再次论证了基准结果。本文的实证结果为如何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引入心理学工具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程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社交平台私权力的滥用及其治理
    闫宇晨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4): 142-.  
    摘要79)      PDF(pc) (1490KB)(92)    收藏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的快速发展,平台影响力显著增强,地位明显提高。掌控着算法权力的平台可以影响多种社会主体的决策行为。与此同时,算法造就了一种新的权力形态———平台私权力。近年,平台私权力的不断扩张给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然而传统的平台监管体系却未能及时地作出调适,平台私权力滥用的风险显著加剧,在传播领域,社交平台私权力滥用的问题已经开始凸显。正确认识社交平台私权力滥用问题的现实危害,及时防范、化解其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在推进未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将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建立 “政府 个人 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新型平台治理模式,借此避免政府事后问责带来的平台监管弊端,也可缓解用户在与平台对抗中的权利保障困难,同时带动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平台治理当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政府透明能否促进政府服务的提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以政府的企业服务为例
    董新宇 鞠逸飞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5): 80-.  
    摘要79)      PDF(pc) (1831KB)(67)    收藏
    以中国为背景的政府透明度与政府服务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是重要的研究空白。因此,本研究以委托 代理关系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为切入点,结合中国情境下的政府廉洁度、地方政府自主性等理论,提出不同条件下政府透明对政府服务提升影响特征的假设;随后以地方政府的企业服务为例,以中国292个城市2017—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数据,借助面板数据回归、门槛回归等计量经济模型探究政府透明度对政府服务水平的影响和政府透明度、政府廉洁度、地方政府自主性在其中的门槛效应。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政府透明度的提高显著促进了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在政府透明度高、政府廉洁度高和地方政府自主性高的地区,这一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反之则不那么明显。同时,在东部地区以上结论始终成立;在中部地区政府自主性的门槛效应依然明显,透明度的门槛效应不明显,廉洁度的门槛效应则呈现不同的特征;在东北地区政府自主性低时,呈现与假设相反的结果,透明度和廉洁度的门槛效应都不明显;在西部地区透明度、廉洁度与自主性的门槛效应均不明显。由此推测,在 “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服务的进一步优化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政府透明化建设、反腐败和放权等措施只能在其中起到辅助性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村治研究中的本土化概念生产: 问题与反思
    樊 凡 陈 毅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4): 129-.  
    摘要77)      PDF(pc) (1510KB)(86)    收藏
    概念生产是村治研究本土化的基本前提和主要途径,概念生产的环节出了问题,势必会连累与其有关的概念、理论和学说。文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通过对村治研究中本土化概念生产现状的追问和反思,发现其中普遍存在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从前提上看,由于很多研究者对源自西方部分国家经验的 “国家 社会”二元分析范式的简单套用,常常还难以真正切合中国的实际;二是从过程上看,由于很多研究者对 “地方性”与 “国家性”二元互竞思维框架的坚持以及对农村社会 “地方性”的过度主张,研究视野被不断窄化、乡村治理背后的国家性构建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三是从结果上看,由于不少研究者对公共价值的不敏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去公共性倾向。文章认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轻视,以及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淡化,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着力从源头克服这些问题,是村治研究本土化健康发展和本土化的村治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职能部门间的横向加码: 运行机理、现实功能与优化路径——基于 A 省 “放管服” 改革的实证分析
    李志杰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5): 99-.  
    摘要69)      PDF(pc) (1527KB)(60)    收藏
    在以单一制国家结构和集权式行政体制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国家治理场域当中,“层层加码”乃是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议题。然而,结合 A省 “放管服”改革实证经验可知,职能部门之间同样可能存在横向的 “加码”问题。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笔者尝试从协同一致的目标事项、法定授权的加码部门、顺畅高效的压力传导以及专业负责的人员队伍四个方面系统阐释职能部门间横向加码的运行机理,并认为其在相关政策执行过程中具有推进统筹优势和专业优势的有机结合、增强相关部门间沟通质量与协作水平、解决考核验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与整体意识等现实功能。最后,提出注重相关部门的全面发力、完善履责担当的奖惩机制、强调政策目标的科学合理、增进相关政策的宣传指导等优化路径。通过建构职能部门间横向加码相关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扩展和丰富学界关于中国国家治理场域内 “加码”问题的研究视角与研究内涵,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努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团结工作: 县域弱势部门的运作机制
    陈伟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5): 141-.  
    摘要69)      PDF(pc) (1345KB)(77)    收藏
    在县域治理结构中,职能分工形塑了部门在政治地位、资源体量等方面的差别,县域部门出现强势与弱势的区分。在基层政府多委托多任务的治理情境下,弱势部门如何动员乡镇政府完成任务? 研究S县妇联 “五美庭院”的工作发现,弱势部门通过向上借势、同级借力、向下动员等策略,强化自身的政治影响力,提升本部门任务的优先级。区别于强势部门常用考核 督查体系传导压力,弱势部门更依赖于 “团结工作”的动员机制。 “团结工作”的逻辑是,在基层政府非科层化运作以及非正式关系的广泛存在之时,弱势部门发挥能动性,充分利用制度间隙,重构资源分配逻辑和组织关系,实现对基层政府的多线动员。 “团结工作”机制的发掘,有助于打破对政府体系笼统化的认知,打开基层政府运作的黑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帝制中国治道观的意涵及其现代启示——以 《资治通鉴》 和 《续资治通鉴》 为中心的考察
    罗雪飞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4): 32-.  
    摘要69)      PDF(pc) (1582KB)(132)    收藏
    治道是帝制中国时期君主和士大夫共同关心的话题,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基本问题。《资治通鉴》和 《续资治通鉴》作为君主和士大夫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记录,渗透着对治道的关注。这种治道观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垂拱而治、推行仁政、心存敬畏乐听谏言、选贤任能以治民、裁汰为害最甚者。这种治道观有三个主要特征:主体的精英化、宗旨的王道化、载体的明确化。这种治道观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启示主要有五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精英自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以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俘获如何影响环境监管效果?——一个混合研究#br#
    何 彬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4): 113-.  
    摘要65)      PDF(pc) (1964KB)(84)    收藏
    如何解释基层环境执法者在环境执法中的 “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等避责现象及执法效果? 威慑理论认为,确定性和严厉性是有效监管的两种路径,俘获可以通过调节确定性和严厉性来降低政策效果。为了理清俘获如何影响环境监管效果,文章构造了 “风险 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利用环境治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来识别因果效应,研究发现:俘获程度仅仅对严厉性的效果产生削弱型的调节作用,确定性不具有降低污染的政策效果。为了理清因果机制,文章运用 “理论最不可能案例”进行补充分析:当俘获程度较低时,被俘获后的执法者会优先选择操纵确定性,确定性因此失效,随着俘获程度的提高,这种优先选择倾向会更加明显。风险感知是决定俘获双方行为的核心因素。为了维持交易结构的稳定,当企业选择以削减排污的方式降低风险时,严厉性依然是有效的监管政策;当企业选择以提高俘获程度的方式降低风险时,严厉性则不再有效。文章论证了俘获如何使重典治污失效的发生机制及其后果,为提高环境治理绩效,特别是提高环保督察的效率提供有益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对公共行政学应用性的知识论反思——行动研究范式的逻辑基础
    张雪帆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5): 156-.  
    摘要62)      PDF(pc) (1375KB)(57)    收藏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应用性价值不足是造成公共行政学学科危机的根源之一。行动研究范式作为倡导基于行动实践推进研究、弥合研究和实践鸿沟的知识体系也被引入到行政管理研究之中。然而,学界对行动研究范式哲学认识论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应用特点的研究存在失衡现象,对于操作方法的介绍多,对于知识论和行政学特质的分析少。这使得方法、知识论、和行政学研究问题三者存在脱节的现象,给中国行政学推进行动研究埋下隐患。本文围绕知识应用性的主线,梳理对比了行动研究范式的知识论逻辑及其与实证主义的差异,尝试为后续行动研究提供方向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被围困的行动者: 新技术嵌入下基层政府信访治理的运作——基于 H 市 W 镇的案例研究
    钟伟军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5): 126-.  
    摘要61)      PDF(pc) (1495KB)(55)    收藏
    近年来,市长热线日益与大数据、智能技术融合在一起,对信访治理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新的技术在提升信访效率和透明性的同时对基层政府产生了意外的围困效应,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论文以 W 镇政府在市长热线带来的信访压力下设立镇级民情热线并最终失败的案例为研究对象,以技术应用中的行动者结构为逻辑,就新技术对基层政府产生的多重围困及其在这种围困下的行动策略进行了深入揭示。在不均衡的行动者结构中,基层政府在信访治理中不得不面对着上级政府的责任跟随机制、跨部门的压力聚集机制和基层民众跨层级的诉求传导机制,在这些围困机制的作用下,其原有的自主行动空间被大大挤压,这对于基层信访治理现代化的转型来说可能意味着新的困境。论文从理论上拓展了新技术背景下基层政府信访治理研究,研究结论对于深入反思当前我国基层治理信息化转型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公众如何评价“街头官僚” 的热情和能力?——兼论中国情境下公共管理复制实验的本土化问题
    高学德 王倩 沈茜芸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6): 31-.  
    摘要57)      PDF(pc) (1370KB)(12)    收藏
    公众如何评价不同类型“街头官僚”的热情和能力? 欧洲情境下的调查实验结果在中国能否得以验证? 基于“推广与扩展”复制实验的设计原则,在中国情境下复制了Boer在荷兰进行的调查实验,随机选取1182名调查对象,通过两个调查实验,检验中国情境下公众对不同核心任务“街头官僚”在热情和能力特性感知上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 (1)中国情境下公众会依据“街头官僚”核心任务的差异而对其进行分类,但与原实验不同,公众将“街头官僚”分为了两类而非三类,即服务导向型“街头官僚”与服务和监管并重型的“街头官僚”,原实验中还包含了监管导向型“街头官僚”。(2)中国情境下服务导向的“街头官僚”被认为更富有热情,而在能力维度两类“街头官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当删除服务和监管并重型“街头官僚”中的城管样本后研究结果出现了反转,这意味着对不同“街头官僚”职业的选取可能会对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原实验发现,监管导向的“街头官僚”被认为最缺乏热情和能力,但其他两类“街头官僚”的热情和能力评价均无显著差异。(3)公众对“街头官僚”特性的评价并未受到其性别的影响,而在原实验中, “街头官僚”的性别对其热情评价产生了影响,与男性“街头官僚”相比,女性“街头官僚”被认为更富有热情。论文进一步从概念、理论和工具三个层面讨论了复制实验应用于中国情境下的本土化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关系治理会消解村干部政策执行力吗?——基于河长制政策的实证检验
    胡乃元 张亚亚 苏丫秋 朱玉春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5): 112-.  
    摘要56)      PDF(pc) (1499KB)(73)    收藏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以 “关系”为本位的农村社会,具有实质裁量权的村干部往往会采取一种非正式的 “关系治理”模式来执行政策,通过人际间的情感联系和互惠义务实现彼此行为的约束和激励。本研究以河长制政策的基层执行为例,通过引入政策执行的互动调适理论,构建了一个纳入人情关系、个体能力以及服务动机在内的执行力模型,利用课题组在江苏、安徽、陕西三省共961份调研数据,实证考察关系治理对村干部政策执行力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关系治理会导致公众对政策接受度的提高和执行者对政策遵从度的降低,在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关系治理的程度与村干部政策执行力之间呈现出 “倒 U形”关系;公共领导力一方面对政策执行力有提升作用,另一方面也能缓冲关系治理的负面影响,在关系治理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公共服务动机是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边界条件,当村干部具有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动机时,关系治理对政策执行力的负面影响被弱化。本研究结合乡土社会场域的特殊情境,拓展了中国情景下的政策执行理论,能够为基层政策执行提供政策参考和理论指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一波三折” 何以发生: 竞技体育“体能测试” 政策执行的波动逻辑与调适机制
    梁平汉 赵玉兰 章智琦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5): 61-.  
    摘要55)      PDF(pc) (1766KB)(40)    收藏
    执行压力变化引起政策执行波动已是学界共识,但执行压力变化的原因机制尚不清晰,打开这一黑箱有助于深层次理解政策执行波动。本文以2019—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推行的 “体能测试”政策为例,结合政策文本和深度访谈,以执行压力的变化为线索,基于执行者视角分析不同阶段执行压力与执行策略互动变化的过程机制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决策者通过号召动员机制、行政控制机制与社会吸纳机制塑造了不同压力强度的执行情境,执行者在变化的执行压力中分别以自利动机、政治任务与政策目标为行动导向,策略性地执行政策。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目标冲突、激励与约束不足以及地方政府间竞争使追逐短期利益成为理性选择,政策出现消极执行;在 “一票否决”的强激励与硬约束下,完成政治任务和规避问责风险的非常规手段,助推政策走向运动式执行;公众舆论通过调和压力强度对运动式执行进行纠偏,使政策目标重新引导政策常态化执行。以上发现从竞技体育领域拓展和深化了政策执行波动的相关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