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1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17
    专题研讨1
    破解政务数据共享的 “三不” 难题——来自上海市犆区的实践分析
    吴建南 权一章 王亚星
    2025, 14(5):  4. 
    摘要 ( )   PDF (16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务数据共享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议题,但长期受制于“不能共享”“不敢共享” 和“不愿共享”的“三不难题”。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市C区通过机制创新降低协同风险、提升预期净收益并压缩机制成本破解“三不难题”。针对“不敢共享”,实施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与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共享边界并化解安全顾虑;针对“不愿共享”,建立 “首席数据官+大数据专员”责任体系,通过绩效考核倒逼部门共享;针对“不能共享”,搭建统一 数据底座,推进数据标准化与细粒度接口开发,借助“数据血缘”回溯技术保障质量。文章为地方政府破解数据共享困境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框架,提出了政务数据共享情境下的制度性集体行动拓展框架,强调需兼顾制度设计与技术支撑,实现跨部门集体行动。
    公共数据开放如何提升城市韧性——基于城市政府治理和营商环境的视角
    刘敏 朱亚鹏 肖霞 刘果
    2025, 14(5):  18. 
    摘要 ( )   PDF (17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数据开放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城市韧性治理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聚焦于2003-2021年中国29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公共数据开放政策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解析其内在作用机制及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显著提升了城市韧性水平,对经济和社会韧性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 而在基础设施和生态韧性方面的提升则相对有限。机制检验表明,公共数据开放主要通过提高城市政府治理能力和改善营商环境这两条核心路径来强化城市整体韧性。异质性分析揭示,在文化分割程度较高、数据开放质量较高、政府效率较高以及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城市,公共数据开放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为优化公共数据开放政策设计、完善差异化城市韧性治理方案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政府数据为何开放?——执行与沟通能力的互动机制分析
    王翔 黄钦
    2025, 14(5):  40. 
    摘要 ( )   PDF (18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政府数据开放已经成为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必然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政府数据开放的水平和质量成为一项关键性议题。本文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在“执行能力沟通能力”的理论维度上,系统性探究了影响我国各城市政府数据开放差异的条件要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政府执行能力是政府数据开放的基础推动力,一个高效能的政府能够为数据开放提供充分的财政支持和国际资源,并通过数字政府有效促进数据开放进程。政治沟通能力是政府数据开放的关键催化剂,具备高效沟通能力的政府不仅展现出较高的政府透明度,还能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有效地回应公民诉求。这两种能力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了一 个正向循环,从而提升了政府数据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专题研讨2
    城市基础设施敏捷治理的实践路径研究——基于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分析
    魏玖长 谢雅楠 孙鹏 赵梦雪
    2025, 14(5):  57. 
    摘要 ( )   PDF (18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城市化、数字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运行风险不断增多,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风险防控能力成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与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本研究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为例,通过政策文件和访谈资料,系统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敏捷治理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以人民安全为根本、把风险的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作为价值引领,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赋能为支撑,通过灵活的组织架构和治理流程促进跨部门联动、多元主体协同,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风险治理灵敏感知、快速响应、 动态学习。这种城市基础设施的敏捷治理框架可为其他城市优化自身的基础设施风险治理模式提供借鉴。 
    分层竞争: 一种新的地方政府竞争机制——以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例
    武俊伟 高乐
    2025, 14(5):  74. 
    摘要 ( )   PDF (1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竞争方式发生显著转变。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促进了地方政府分层竞争行为的形成。作为中央主导下的新的竞争方式,地方政府“分层竞争”增加了竞争赛道,拓宽了竞争空间,促使地方政府从“同赛道同起点”竞争迈向“多赛道多起点”分层有序的竞争阶段。分层竞争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政府竞争拥堵问题,改变了地方盲目而激烈的竞争行为,逐步规范地方竞争秩序,有效夯实国家地方治理的基础。
    城市政府营商环境政策工具单一化:有意忽视还是力有不逮?——来自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经验证据
    王坤
    2025, 14(5):  86. 
    摘要 ( )   PDF (15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营商环境建设依靠特定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补足短板成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由之路。然而,若无法系统解构政策工具单一化背后的驱动机制,便难以针对政策短板设计精准的治理方案。既有研究受制于方法滞后导致的数据挖掘不足,集中于描绘营商环境的具体薄弱之处,尚未对政策工具单一化的成因展开系统分析。论文收集2017-2021年32万余条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语句,利用预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构造了一个独特的营商环境政策工具单一化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刻画了城市政府营商环境政策工具单一化的内在驱动逻辑。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并非影响营商环境政策工具单一化的主要逻辑,资源限制才是关键因素,排名压力则起到一定补充作用;在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情况下,排名压力是主要驱动逻辑,反之则资源限制逻辑占据主导地位;驱动逻辑也会受到地区分布的显著影响。总之,城市营商环境建设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短期的经济发展导向,但仍面临着财政紧张以及排名考核压力带来的执行扭曲问题。
    论文
    如何为基层干部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基于犳狊犙犆犃方法的经验研究
    柯江林 周璇
    2025, 14(5):  103. 
    摘要 ( )   PDF (15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提升广大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效能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则是被频繁提及的、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该氛围究竟由何构成尚未明确。本研究认为单一类型的组织氛围无法保障干事创业活动高效运转,故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了影响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效能的多重组织氛围耦合路径。首先基于37份政策文本、60个样本县政府官网发文和4万余字访谈资料,发现了影响干事创业效能的七种关键组织氛围:风清气正氛围、团结友爱氛围、交流学习氛围、变革创新氛围、求真务实氛围、协作支持氛围和争先争优氛围。然后,通过546名基层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获得了80个基层单位样本,经fsQCA组态分析发现:(1)高干事创业效能由风清气正氛围、求真务实氛围和变革创新氛围联合驱动;(2)高干事效能由风清气正氛围、团结友爱氛围、交流学习氛围和协作支持氛围孕育而成;(3)产生高创业效能则需具备风清气正氛围、变革创新氛围和争先争优氛围。 研究结果为基层单位良好干事创业氛围的营造提供了决策参考。
    智慧社区建设何以影响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基于我国284个地级市的实证量化分析
    史方晨 翁宗源 刘伦
    2025, 14(5):  119. 
    摘要 ( )   PDF (16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智慧社区建设作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旨在通过数智技术手段提升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但目前尚缺乏针对智慧社区建设对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影响的量化实证检验和系统性机制解析。本文基于期望不一致理论,从行动者视角出发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影响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的“治理能力社会资本”分析框架,并以我国284个地级市2015- 2021年相关数据为样本,综合政府采购网站中标项目数据、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数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对智慧社区建设在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方面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因果识别。研究发现:智慧社区建设显著提升了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机制分析表明,智慧社区建设通过提升居民对政府社区治理能力和社区居民社会资本的“现实期望”正向不一致感知,促进了居民对社区治理满意度的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智慧社区建设对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城市中更为显著。本文在理论上为期望不一致理论在数智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提供了新机制视角,并通过大规模量化实证研究系统性地评估了中国智慧社区建设对居民社区治理满意度的影响,为提升智慧社区建设效能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治理中的 “军事烙印”:从军经历与农村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来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犆犔犇犛)的证据
    刘晗 张应良 邹宝玲
    2025, 14(5):  136. 
    摘要 ( )   PDF (17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当前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的背景下,引导退役军人投身农村社会治理,对于丰富基层治理主体、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强化乡村治理成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烙印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2018年两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从军经历对农村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剖析了阶层认同、家乡认同、社会风险感知在从军经历影响农村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从军经历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从军经历能够通过增强农村居民阶层认同,进而促进其社会治理参与行为;家乡认同、社会风险感知在从军经历对农村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且家乡认同、社会风险感知存在差异的农村居民,其社会治理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差异;(3)相较位于中西部、不使用数字技术、 在低水平城镇化地区的农村居民,从军经历对位于东部、使用数字技术、在高水平城镇化地区的农村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据此,本文建议完善农村退役军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构建农村退役军人认同感培育体系、围绕农村退役军人开展教育培训。
    文明应急管理学: 一般性之外的特殊性
    杨立华
    2025, 14(5):  154. 
    摘要 ( )   PDF (16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人以及以人为基础的群体、社会、国家等都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以研究人为基础的包括应急管理学在内的各类社会科学也既有科学性的一面,又有文明性的一面。在提出文明公共管理学之下,进一步提出文明应急管理学,既是由应急管理当前在我国是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所具有的公共管理学的共性所决定,也是由应急管理学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所决定。研究通过依次讨论文明应急管理学的必要性、研究内容和特点、 研究方法、目标、基本原则等题,构建了文明应急管理学研究的初步框架。而且,在讨论文明应急管理学时,除从分析一般文明公共管理学时所采用的角度,简要论述文明公共管理学的相关一般性讨论在文明应急管理学的适用性外,更通过聚焦应急管理自身的特殊性,强调了文明应急管理学的独特性,或虽未必那么独特却为以前的讨论所忽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