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17
    专题研讨1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中国蓝天保卫战中的地方政府政策调适
    李延昊 王健慧 徐曼迟 张 勤 苏 竣
    2025, 14(2):  4. 
    摘要 ( )   PDF (16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政策调适为切口,补充对政策执行偏差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选取我国的蓝天保卫战为具体情境,通过 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和多项逻辑回归模型 (Mlogit)定量检验了政治压力、公众参与、工业经济占比、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与地级市环境政策调适结果类型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展现出 “上有政策,下有政策”而后再“下有对策”的可能。研究发现,政治压力与审慎型政策调适负相关,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分配与敷衍型政策调适负相关,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负向调节政治压力对保守型政策调适的作用,且正向调节公众参与对审慎型政策调适的作用。此外,工业经济占比并未显著稳健地影响政策调适结果,表明其相对于政治因素而言处于靠后的价值排序。论文为大量分析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进行政策调适过程的案例研究,提供了关于政策调适实然结果的比较分析,加入了基于正式过程和正式影响因素的讨论,补充了聚焦于地级市政府层面的经验证据支持。
    创新断裂: 创新过程视角下“伪创新” 的发生机制——以L区社区议事会创新为个案
    王瀚 朱健刚
    2025, 14(2):  26. 
    摘要 ( )   PDF (15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下基层治理创新存在着伪创新频发的困局,厘清 “伪创新”的发生机制是破局的关键。文章聚焦于条块结对类型下的基层治理创新,以L区社区居民议事会治理创新为个案,通过书档案与访谈资料展示出 “伪创新”的发生机制。“伪创新”的发生往往是几个阶段性偏差组合作用下的产物。“制度环境—条块组织—创新企业家—创新策略”作用机制链条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动态差异性。创新断裂路径展示出基层治理创新如何从真创新转变成伪创新:即使基层治理创新在前期可以规避阶段性偏差,但关键节点事件导致阶段性偏差的出现,并最终造成伪创新的结局。创新断裂机制融合了过程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有助于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理论发展。
    变与稳: 危机事件触发政策系统的差异化调适——基于机器学习的省级环境政策文本分析
    廖燕珠 莫桂芳
    2025, 14(2):  39. 
    摘要 ( )   PDF (19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危机情境中的政策调适涉及政策系统要素的多维变动,既有研究重在笼统论述危机事件与政策走向的整体关系,疏于考察危机引致的政策系统内部波动。本文从政策范式理论提取观察维度,选取2011—2020年省级 “较大”和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开展具象研究,通过网络爬虫构建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的政策数据库,利用监督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自动编码,根据统计结果比较常态与危机时期的政策系统要素调整。研究发现危机事件驱动政策规模、政策工具的调整幅度高于常态水平,且调整幅度随危机事件等级提高而相应提升;政策目标调适多表现为对重点任务的动态微调,危机事件并未诱发政策目标调整幅度高于常态化水平。政策系统内部要素呈现的堕距性变动可概述为 “差异化调适”,其揭示了危机语境中政策要素存在 “变”与 “稳”的持续张力与序贯变换,为解码高效能风险治理的政策性应用提供了学理依据,有助于政策制定层注重平衡系统内生性稳定与外生性冲突,保持政策执行的灵活适应与稳健运行。
    政策再生产的嬗变与超越:概念演进、 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
    钱蕾 余思玉 龚宏龄
    2025, 14(2):  55. 
    摘要 ( )   PDF (15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策创新对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现有研究以政策扩散理论为主导,聚焦于政策创新的传播和采纳,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策采纳后的政府行为研究。事实上,政策创新被采纳后的行为,与创新动机密切相关。政策再生产理论,通过对政策文本的研究,揭示政策创新采纳后的政府行为机制,因此,政策再生产理论的演进研究,对于完整理解政策创新过程尤为重要。政策再生产是一级政府在上级或者同级政府的政策原型上进行细化或改造,并在其辖区内出台相应公共政策的过程。现有研究大多将 “再生产”视作 “政策扩散”的一个阶段,因此,在概念界定和过程机制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合。本研究认为,政策再生产在过程机制上,与政策扩散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通过概念比较,厘清了政策再生产的概念内涵;通过对政策再生产过程研究的梳理,构建了完整的政策再生产生成过程模型;结合再生产的影响因素,共同解释政策再生产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在政策扩散的过程中,本土化阻力造成的紧张关系成为触发再生产的诱因;再生产的核心是学习机制,不同学习途径产生了共情、概念、协商与确定四类知识。政策维度、再生产者维度与环境维度等因素影响着再生产的生成及程度。时间作用与地理空间影响等问题尚存争议。政策再生产为解析地方政府的创新提供了独特视角,未来研究可继续深化政策再生产与相关概念的区分,探索不同情境下的生成机制,以丰富政策创新研究的理论。
    论文
    政府处置媒介如何影响公众满意度?——基于中国某市12345政务服务平台的实证研究
    金惠杰 王刊良 付东普
    2025, 14(2):  69. 
    摘要 ( )   PDF (16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效处置公众诉求是在线政务服务的核心环节,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过程对提升公众诉求体验尤为重要。作为沟通信息的载体,政府处置媒介是影响政民互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探究处置媒介丰富度特征对公众处置满意度的作用。基于媒介丰富度理论和中国某市12345政务服务平台工单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本文分析了政府处置公众诉求过程中,处置媒介丰富度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研究发现,处置媒介丰富度正向影响公众对处置的满意度,且受处置人员和诉求公众特征的影响。其中,处置人员的管理层级越高、公众的诉求渠道为社交媒体平台 (相比于官方平台)时,媒介丰富度的积极效应被削弱;公众诉求的情感效价越积极,媒介丰富度的积极效应越强烈。本研究识别了政民互动情境下公众满意度的过程影响因素,拓展了媒介丰富度理论的应用场景,并为政民互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处置媒介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具体指导。
    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差序政府信任?——基于CSS2021的实证分析
    詹绍文 王一钟 杨 燚
    2025, 14(2):  87. 
    摘要 ( )   PDF (14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央强地弱”的差序结构是我国公民政府信任的典型特征。作为塑造公民政府信任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使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差序政府信任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本文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有效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互联网使用强化了差序政府信任,主要通过提高中央政府信任和降低地方政府信任来实现,且采用改变测量标准、倾向得分匹配法和熵均衡法来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会显著降低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及削弱权威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制度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解释逻辑。文章为互联网使用与差序政府信任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更有效度的解释,并为改善数字时代的政治信任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运动式安全监管何以持续?一个 “剪刀差” 模型——对湖南长沙 “4·29” 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的过程追踪
    钟开斌 沈雨晴
    2025, 14(2):  101. 
    摘要 ( )   PDF (15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监管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做好安全监管的努力与仍然比较薄弱的安全监管现状并存。本文构建一个监管水平与风险状态的 “剪刀差”模型,基于 “灰犀牛”式渐变型风险的演化性和监管的适配性,描述安全监管供给与风险治理需求剪刀差的形成过程,解释安全监管努力与仍显薄弱的安全监管现状并存的悖论。该框架将风险看作是一个不断累积叠加的动态演进过程,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动态调适监管行为模式;传统的运动式监管模式能暂时性地管控风险,但无法长期稳定地把风险控制在或降低到较低水平;在此过程中,风险动态演进状态与政府监管行为之间形成了一个波动 “剪刀差”,风险不断累积叠加,在特定因素触发下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基于该分析框架,本文选取湖南长沙 “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作为典型案例,运用过程追踪方法,描述 “常规化监管-运动式治理-新一轮常规化监管”过程中监管水平与风险状态差距缩放动态变化、安全监管供给与风险治理需求形成 “剪刀差”的过程,验证安全监管 “剪刀差”模型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控制与竞争: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的指标治理逻辑及实证检验
    王凡凡 管 兵
    2025, 14(2):  117. 
    摘要 ( )   PDF (16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解目标考核的运行逻辑对于安全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其运行逻辑尚未得到有效发掘,也缺乏经验证据的支持。本文从目标考核设计的基础出发,认为控制与竞争构成了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指标治理逻辑的解释框架。本文收集了中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数据,并匹配宏观经济数据和党政 “一把手”的个体特征数据,发现基于指标控制和指标竞争的目标考核显著改善了安全生产治理效果;指标控制对指标竞争的影响产生替代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政治周期和官员处于关键晋升期强化了指标竞争对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积极效应,但对指标控制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关系的影响相对有限。同时,地下采煤方式强化了指标控制和指标竞争对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积极效应。本文从指标治理的角度拓展了关于目标考核运行的理论解释,并提供了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指标治理逻辑的经验证据。
    多元主体行动视角下低碳城市试点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
    刘炳胜 全沥沥 薛斌
    2025, 14(2):  135. 
    摘要 ( )   PDF (15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应对气候变化、践行国际碳减排承诺,中国自2010年起,分三批次进行了一系列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当前尚缺乏对政策实施能否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此,本研究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三次低碳城市试点建设行动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政策实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从多元主体的视角出发对其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政策实施的溢出效应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城市企业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和公众主体的绿色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传导作用,政府主体的环境规制力度对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此外,低碳试点的政策效应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性与城市异质性。研究结论能够为进一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助力。
    通过监督进行治理: 县域政府治理的监督机制及其效能——中部T县的案例分析
    吴春来
    2025, 14(2):  155. 
    摘要 ( )   PDF (14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县域可观察国家监督权力在基层的实践性转向,并探究国家权力监督与县域体制回应之间的张力。在T县个案经验基础上,围绕县域监督机制与治理机制的关联性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在遵从国家监督话语的基础上,县域监督权力实现主体功能拓展、监督协作互嵌和监督结果运用多样化等特征,是县域体制对基层监督体系的再构与优化;依托于体制权威,监督注意力从党的纪律、专项事责拓展到县域泛化的中心工作责任,并突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权力主体监督。监督权实践在县域体制运行过程中凸显出来,这意味着县域体制在遵循国家政治话语的前提下拓展了基层监督权力的内涵,并依靠差异化和融合式监督机制使基层监督常态化、程序化,县域治理呈现出 “通过监督进行治理”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