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1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11-17
    专题研讨1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政策社会风险评估:现实障碍与机制优化
    胡向南 朱正威 石佳
    2025, 14(6):  3. 
    摘要 ( )   PDF (1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国家治理体系运行中公共政策社会风险评估是具有发展意涵的特殊公共安全问题,通过高水平的公共政策社会风险评估维护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理论探索空间。本研究梳理了统筹发展和安全对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启发,通过探索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公共政策社会风险新特征,进而分析我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实践。基于政策评估过程理论与社会风险评估理论综合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机制转型和政策风险研究的学理难点,并从基于保障高质量发展的评估观念变革、基于综合方法的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方法创新、基于综合高效的公共政策风险评估配套制度创新三个维度推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政策社会风险评估优化。
    建构制度主义框架下的公共政策生产:意旨、过程与类型
    范逢春 王彪
    2025, 14(6):  13. 
    摘要 ( )   PDF (1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策生产是对政策产品属性的理论回应和政策制定范式的逻辑超越,理清公共政策生产的意旨内涵、整体过程与理论类型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政策生产蕴含制度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建构主义的基本取向,建构制度主义能为公共政策生产提供适切的理论框架。建构制度主义框架下,公共政策生产以多元参与的政策主体为形式,以多重导向的政策观念为质料,以多方共享的政策话语为工具,以多样构型的政策文本为结果,其整体过程呈现为主体观念经由话语交互转化为规则文本。基于公共政策生产过程的全要素特性,可将公共政策生产类型划分为社会回应型、发展创新型、行政发包型、多元共契型。通过建构制度主义廓清公共政策生产的基本理论框架,能够有力证成公共政策生产的存续基础与应用价值,并为后续知识体系延展提供有益参考。
    “红利” 还是 “陷阱”: 评比表彰、机制设计与政策效应——来自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市) 评选的证据#br#
    王斯亮 陈欣
    2025, 14(6):  25. 
    摘要 ( )   PDF (17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比表彰是中央政府调控城市治理的重要顶层设计,如何基于对机制设计的系统剖析而诠释其动态、多维、复杂的政策效应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议题。本文以2010—2015年开展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市)[(以下简称模范县 (市)]评选为例证,厘清其涵盖 “评比机制—激励机制—复核机制—示范机制”等内容的评选机制,并采集2006—2021年中国326个县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对政策效应进行评估。研究发现: (1)在评比机制的作用下,模范县 (市)评选具有精准性,能够遴选出土地利用治理成效显著的县级市;(2)在激励机制和复核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模范县 (市)评选能够通过空间资源的约束效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财政压力在其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地均资本投入的约束效应则会使土地利用效率蒙受损耗,新增建设用地起负向调节作用;(3)在示范机制的作用下,模范县 (市)评选存在具有区域异质性的空间溢出效应;(4)模范县 (市)评选对县级市的政策效应具有基于区域和批次的异质性特征;(5)对于县而言,模范县 (市)评选同样兼具 “政策红利”与 “政策陷阱”。本文为拓宽评比表彰政策效应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揭示了在发挥其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可能的负面效应的关注,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彰显 “红利”、谨防 “陷阱”。
    专题研讨2
    基层政府的保护型行为及其形塑
    杨明 程同顺
    2025, 14(6):  45. 
    摘要 ( )   PDF (14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层政府帮助农民抵御自上而下的政策压力作为具有传统道德色彩的保护型行为,是基层治理领域隐而不彰的非正式运作。考察禁野令的政策过程发现,基层政府虽然面临自上而下的制度约束,但是仍可以采取软化监督、合作传递诉求与政策调适等方式帮助养殖户抵御政策压力和减轻损失,开展具有保护性质的治理实践。保护型行为是正式制度和治理情境共同形塑的结果:正式制度结构的内在张力为诱发保护型行为提供潜在的可能性,基层政府与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固有的社会联结作为独特的治理情境,赋予基层政府照护责任、影响政策认知与唤起同情心理,成为触发保护型行为的关键因素。保护型行为揭示了基层政府与农民政策互动的积极面向,有助于延展对基层政府行为角色的认识。
    自我合法性驱动下的政策叙事策略调适:一线执行者自由裁量中的公共价值再生产—一项来自 X村拆迁补偿议价过程的田野观察#br#
    马子博 王立志
    2025, 14(6):  60. 
    摘要 ( )   PDF (3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策叙事策略通过符号权力运作重构公众认知,进而实现政策目标与执行意志的耦合。然则动态政策叙事策略研究的缺乏削弱了政策一线执行者自由裁量权失范归因的理论自洽。文章遵循 “目标抽样”与 “典型概化”原则,将西北民族地区X村拆迁补偿议价作为观察窗口,通过深描一线执行者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叙事策略的生成 建构 实施 结果这一连续过程,发现: (1)科层责任与公民责任的冲突是一线执行者自由裁量权行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情境,责任排序失衡招致了自由裁量权行使失范;(2)一线执行者的权变式政策叙事策略通过三重机制———归因重置、冲突符号转化、角色伦理切换———催化了 “责任 利益”同步均衡的公共价值再生产; (3)隐含于自我合法性中的“乡土认同>职业认同>组织认同”的不可逆序列结构重塑了一线执行者政策叙事信念,触发其代理人身份的跃迁与叙事策略切换。文章的理论贡献在于建构了 “符号权力 内生合法 动态叙事”互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静态叙事政策框架、法理型合法性以及公共价值情境再生产的理论边界。
    “大制不割”: 非均衡政策工具组合与基层负担治理困境
    张精富 李文亭
    2025, 14(6):  79. 
    摘要 ( )   PDF (18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尽管中国政府长期密集出台政策治理基层负担,但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却持续困扰基层科层体系的运作。已有研究多从治理结构转型、体制性因素与组织视角展开解释,相对忽视了政策设计阶段政策工具组合的初始影响。本文引入政策工具理论视角,提出政策工具组合的非均衡性是基层负担治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基于2000—2024年中央和地方层面4861份基层负担治理的政策文本,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基层负担治理政策工具组合的总体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组合整体呈现显著的非均衡特征;这种非均衡性在时间演变、治理层级、区域差异三个维度上同样表现明显,并通过工具错配、工具吸纳和层叠效应加剧基层负担治理困境。明确基层负担治理需求与政策工具的匹配关系,优化工具组合,或为破解基层减负困境提供新方向。
    论文
    领导特征与财政预决算偏离:基于2004—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席毓
    2025, 14(6):  95. 
    摘要 ( )   PDF (14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政府行为对财政预决算偏离的影响是一个重要但学术界关注不足的研究问题。这不仅体现了地方预算管理行为的水平,也关乎着财政活动的绩效和预算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鉴于此,以中国省级政府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地方主政领导决策下的政府行为对财政预决算偏离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在省长更替的年份里,预决算收入偏离度降低。其次,省长任期对预决算支出偏离度的影响呈现倒 “U”形关系。再次,省长更替的年份里,省长经管类的专业背景对地方预决算收入偏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在省长任期相同的情况下,省长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经管类的专业背景对地方预决算支出偏离度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最后,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财政状况的区域内,省长更替、任期对预决算偏离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这拓展了研究财政预决算偏离的分析视角,并揭示了地方政府行为影响预决算收入偏离与支出偏离的差异性,为进一步降低地方预决算偏离度和约束调整地方政府行为提供了路径启示。
    与矛盾同行: 政务人员智能 替代矛盾心理对其政务机器人接受意愿的影响研究
    李雪松 王健
    2025, 14(6):  113. 
    摘要 ( )   PDF (15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已成为政务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但如何获取政务人员对政务机器人的接受和支持是当前政府管理者面临的重要挑战。政务人员既对政务机器人的服务智能抱有期待,又对政务机器人的工作替代心存担忧,两种感知叠加所产生的矛盾心理阻碍了其对政务机器人的接受和支持。本研究采用情景实验方法,研究政务人员的感知智能、感知替代以及智能 替代矛盾心理对其政务机器人接受意愿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感知智能显著提升政务人员对政务机器人的接受意愿;感知替代和智能 替代矛盾心理显著降低政务人员对政务机器人的接受意愿;悖论心态和关系承诺调节了上述影响。具体表现为,当政务人员悖论心态和关系承诺水平高时,感知智能对政务机器人接受意愿的积极作用被加强,而感知替代和智能 替代矛盾心理对政务机器人接受意愿的负面作用被削弱。本研究推进了政务人员与机器人的交互与协作研究,还可为政务机器人的设计以及提升政务人员对政务机器人的接受意愿提供参考。
    约束与激励: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策动员类型及其运作逻辑
    吴文旭 倪咸林
    2025, 14(6):  131. 
    摘要 ( )   PDF (23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策动员是指基层政府为调适国家政策与现实民情张力,运用合理政策工具获取政策对象广泛支持,以促进政策有效执行的过程。尽管既有研究已经通过单案例分析提出一些政策动员的类型化概念,但是仍旧缺乏合理的分类标准和相对普适的解释框架。因此,本研究采用扎根方法,对现有文献中收集到的基层社会治理政策动员案例文本进行三级编码,逐步探索出一套概念体系与关系框架。研究发现,相较于政治动员和行政动员,政策动员应当被视为常规社会治理环境中的政策行动,勾连出一个国家和社会共同在场的特定治理场域。约束性和激励性是理解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策动员过程的两个重要维度,从约束性 (硬 软)与激励性 (强 弱)两个维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策动员类型谱系,可以推导出四种政策动员类型。项目式政策动员是基层政府为推动上级刚性注意力分配政策实施,运用一系列手段排除阻力,以驱动专项工程有效推进的过程;普惠式政策动员是在行政资源薄弱、民众反应敏感的领域,基层政府通过提供公益性民生服务产品以寻求政策对象认同的过程;督导式政策动员是在面对紧急性公共政策任务时,基层党委政府采取临时性党政介入方式提升社会组织效率的过程;自维式政策动员是基层政府针对执行成本高、有效监管难、外部效应强的政策对象,通过外部吸纳群众和自治组织进行政策目标自我达成的过程。结合实践案例,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基层政府运用不同类型政策动员策略推动公共政策执行的一般运作逻辑。
    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公共服务合作网络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蔡晓珊 薛燕玲
    2025, 14(6):  150. 
    摘要 ( )   PDF (16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府际公共服务合作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采用随机行动者模型 (SAOM),基于动态网络的视角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公共服务合作网络的演化机制。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公共服务合作网络是基于 “强关系”的 “密集 信任”网络结构,合作网络从制度嵌入逐渐向内源式发展,网络演化呈开放和扁平趋势,合作小团体逐渐减少;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高位推动和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促进了跨行政层级和跨行政区划的公共服务合作,大湾区融合需求的拉力和核心城市的推力共同促进合作网络从单线对接向多元互联转变;粤港澳大湾区地方政府偏好选择地理邻近、财政风险低的城市作为合作伙伴;制度差异仍是合作面临的挑战。因此,应强化府际合作信任机制,加快规则衔接推进政策协同,发挥核心城市的联通和辐射带动作用,厚植地缘优势助力深度融合,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公共服务合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