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0年 第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17
    公共管理前沿
    腐败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新视角
    公婷
    2020, 9(1):  3-9. 
    摘要 ( )   PDF (10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些年来,腐败问题在国际学术界愈来愈得到关注。究其原因,一是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一些变化带来了更多的腐败问题;二是腐败形态本身的发展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为腐败研究提出了大量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其中,学者对腐败发生发展的原因、过程、模式、后果尤为关注。对反腐败的机构和策略也有不少研究。但是腐败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许多课题亟待开发,同时也需要有新的视角。本文着重讨论需要加强研究的一些问题和值得提倡的三个视角:一是比较的视角;二是自下而上的视角;三是效能的视角。

    合供: 过去、现在与未来
    李华芳
    2020, 9(1):  10-22. 
    摘要 ( )   PDF (11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往往都要依赖公众的合供(coproduction)。不管是教育、健康,还是环保等领域的公共政策,离开了公众合供,就难以达到预期政策效果。但对于合供的研究,学界并没有给予与之在现实中地位相称的重视。本文梳理相关文献,提出合供需要一个灵活的框架来兼容多种定义。通过回顾合供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时期、1990-2010年的缓慢进展期、2010年以后的全面爆发期,本文指出新进展主要在于关注微观层面的个体动机和宏观层面的合供绩效。本文认为,未来的合供研究除了关注微观动机和宏观绩效外,也需要关注非营利组织以及有效信息沟通在合供中的作用。

    社会影响力债券: 利用社会资本解决社会问题
    刘蕾 邵嘉婧 陈斌
    2020, 9(1):  23-35. 
    摘要 ( )   PDF (1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影响力债券”是公共部门吸引私人资本投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的一种新型社会合作治理工具。从资源依赖、新公共管理、网络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等理论视角,可以把社会影响力债券阐释成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多方、多层次合同,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特有的合作治理模式;以共同解决社会问题,产生良性的社会影响效应,私人投资同时获得回报为目的。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和总结社会影响力债券近十年的实践发展可以看到,社会影响力债券相对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PPP模式,具有将风险从政府转移到私人投资者、更多元主体参与和评估机制更严谨等特点。社会影响力债券以其多主体合作与“共赢”模式,以项目组织方为连接中心形成协同运作机制,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社会公益项目资金不足、资源吸引能力弱、治理绩效低、评估监测不足等问题。尽管社会影响力债券在世界各国得到很大的关注,但是现有案例显示,它仍存在着风险过高、项目结果不确定性大、吸引的私人投资者不足等问题。在未来,社会影响力债券在风险机制、评估机制、问责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领域,社会影响力债券的研究和发展对各国社会问题的改善和解决都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应急管理组织间网络研究的新进展
    胡倩
    2020, 9(1):  36-43. 
    摘要 ( )   PDF (10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整理2015年来应急管理组织间网络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在应急管理组织间网络形成与发展以及网络的绩效评估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文章侧重讨论组织间的同质性、组织属性,以及网络内生性结构特征对应急管理组织间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在应急管理组织间网络绩效研究方面,研究人员使用网络关系的整体结构特征来评估网络绩效,并且运用更具体、细化以及动态的指标来评估网络绩效。近年来的应急管理组织间网络研究超越了早期的描述性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解释性的研究也有所增加。

    公共治理
    中国环境治理改革与创新
    聂国良 张成福
    2020, 9(1):  44-54. 
    摘要 ( )   PDF (10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治理是一个通过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持续优化环境治理体系,来应对环境问题、实现环境治理目标的动态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的环境治理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凸显、国家发展理念的转变、传统治理的困境以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日益增长等因素为环境治理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契机和动因。经过40多年的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中国的环境治理变革取得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环境治理理念与时俱进、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政策手段与工具日益丰富、环境议题和民主参与逐渐扩大等方面。与此同时,改革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政府治理效率: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大问题
    高翔
    2020, 9(1):  55-62. 
    摘要 ( )   PDF (10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效率是指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如何提高效率,即运用有限资源完成复杂、多样的治理目标始终是贯穿公共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核心议题。当前,社会矛盾的性质转变要求更高质量的政府治理,发展观念的变化和人口结构老龄化则进一步凸显了资源的稀缺属性,这些变化都迫切需要政府在治理中更加重视效率维度。与政府作为超大型公共组织的性质相适应,政府治理效率包含了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公共品供给效率,以及组织运行效率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知识无边界,学术有分工。公共管理研究效率不是对经济学等其他学科工作的替代,而是重在增加政府治理效率提升的制度供给。具体来看,纵向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地方财税体制的建立,以及重点任务与常规治理机制的平衡等理应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重点议题。

    返场、控制与捆绑: 乡镇干部的压力源及其解释
    杨磊
    2020, 9(1):  63-72. 
    摘要 ( )   PDF (10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镇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换,却未能改变被上下挤压的弱势地位,这源于治理结构和过程中隐匿的制度逻辑:一方面,国家返场需要乡镇干部代理更多乡村公共事务,科层体系等级化运转的体制性压力都传导到乡镇,乡镇干部面临着自上而下的精密化技术控制;另一方面,悬浮化的乡镇政权依靠干部下乡、包村、入户等形式再次下沉,乡镇干部既要硬性地完成科层组织上端各部门转移下来的中心工作,又要软性地在治理实践中协调利益关系和服务村民,面临着组织动员难、政策攀比、农民反制等自下而上的捆绑。乡镇干部被上下挤压是体制性压力转移、技术控制和乡村事务捆绑相互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国家返场后乡镇政权运作负担过重和乡村自主治理能力弱化的困境。应重构基层治理结构和技术治理体系,为乡镇干部从结构层面释放压力和技术层面减负,从体制性压力、技术控制和繁杂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激发乡村社会内生的治理能力。

    空间治理研究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税费征收现状及体系建设研究
    曲卫东 闫珍
    2020, 9(1):  73-83. 
    摘要 ( )   PDF (11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消除城乡土地管理的二元体制,构建统一无差别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全面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面临着多重挑战,本文聚焦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税费问题展开研究,选取大兴区、德清县、郫县、海城市、南海区作为典型区域,对比分析各试点地区在税费征收等方面的异同,详细设计了土地入市的税费征收体系,以期为我国全面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税费体系提供参考。

    放管服改革研究
    政府效能、腐败规制对营商环境的优化效应研究——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徐换歌 蒋硕亮
    2020, 9(1):  84-96. 
    摘要 ( )   PDF (1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基于2010-2014年跨国面板数据来考察政府效能、腐败规制对营商环境的优化效应,为改善我国的营商环境提供了跨国的经验证据。通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评估发现:(1)一国政府效能的提高与腐败规制强度的增加能够显著地改善营商环境,且交互效应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2)进一步的分组回归发现,高收入国家由于“先发”优势,政府效能的改善与腐败规制强度增加对营商环境改善更加明显,与中低收入国家之间呈现差序格局。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建议:政府应该提高政府效能,打通服务工作的“最后一毫米”,在降低市场主体的营商成本过程中提升其获得感;加强反腐败的力度,提高政府质量与制度供给的质量;加强智库建设,为政府效能改善与腐败规制强化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