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0年 第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1-17
    公共政策
    探寻更好的政策过程理论: 基于中国水政策的比较研究
    王亚华 陈相凝
    2020, 9(6):  3-14. 
    摘要 ( )   PDF (12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策过程理论是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议题。由于研究对象的模糊性、复杂性和情境依 赖性,政策过程理论长期面临理论抽象度与现实解释力之间的矛盾。虽然西方政策过程理论已经发 展了半个世纪,但仍然面临着叙事性和框架性强,而精确性和科学性不足的困境。针对西方政策过 程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过去20年间中国学者进行了诸多本土化的尝试,但迄今中国情境 下的政策过程理论取得的进展有限,面临着严谨性不足、理论性不深和应用性不强等困境。通过分 析中国水治理的三项政策扩散案例,指出政策过程理论面临困境的重要症结在于:特定政策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合当地情境,而政策过程本身所展示的价值可能有限。未来政策过程理论发展 需要通过吸纳治理理论来提升理论性与解释力,作为破解政策过程理论发展困境的创新路径。政策 科学与治理科学的竞争与融合,将成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

    如何衡量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绩效? ——VPP 整体性评估框架与指标体系的建构和检验
    杨立华 程诚 李志刚
    2020, 9(6):  15-32. 
    摘要 ( )   PDF (16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如何有效处置日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 但目前还没有较系统和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来衡量事件的处置绩效。在绩效评估、环境冲突处置评 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衡量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处置绩效的价值 主体 过程 VPP (value- participant-process)整体性评估框架及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指标隶属度、量表信度、探索性因子 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对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VPP评估框架包含价值、主体及过程三个维度,涵盖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民主性和法治性六个一级指标,成本、收益等27 个二级指标,及政府部门的成本、民众的成本等81个可选择使用的三级指标。VPP框架不仅为衡 量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绩效提供了量表参考,也为事件的实际处置提供了更系统全面的行动指南。

    公共治理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政策目标与演化规律 ——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策的文本分析
    姜晓萍 郭宁
    2020, 9(6):  33-42. 
    摘要 ( )   PDF (34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民生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政策以保障人民权利为基本理念;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健全体系、规范标准、统 筹城乡为路径,体现了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性。其演化过程呈现出 “普惠化——均等化——优质化”的梯度递进规律,折射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功能开始从 “保生存”到 “优生活”、从 “能兜底”到 “高品质”、从 “有没有供给”到 “能否满足需求”的转变趋势,充分显示中国特色民 生保障的制度优势正在有效转换为民生治理的效能。

    财政透明、 财政分权与腐败感知: 基于多层模型的实证分析
    杜亚斌
    2020, 9(6):  43-55. 
    摘要 ( )   PDF (11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尽管关于腐败或腐败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很多,但鲜有研究关注宏观层面的制度 因素对微观个体腐败感知的影响。本文综合采用省级层面的宏观数据和个体层面的调查数据,运用 多层次模型的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财政透明和财政分权对个体腐败感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财政透明与腐败感知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在到达拐点之前,财政透明度的提升会导致腐败感知状 况的恶化;而在到达这一拐点之后,财政透明度的提升则有助于改善公众的腐败感知。分析结果还 表明,财政分权会显著降低公众的腐败感知。本文的研究发现增进了有关腐败感知影响因素的知识,同时对政府实践者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基层社会治理的 “社会化困境”: 一项治理张力分析
    宋锴业
    2020, 9(6):  56-72. 
    摘要 ( )   PDF (14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化治理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导向,也是近年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 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变革。本研究通过对某重大项目创建过程的案例分析,构建 “多层行动者的治理 张力”的分析框架探讨基层社会化治理产生困境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在当前制度体系中, “社会化治理”之所以成为一种治理创新机制的逻辑在于:国家意图通过 “赋权——执行——公民权回 应”的逻辑弥合 “公众权利诉求”与 “国家制度供给”之间的鸿沟。然而在实践中,社会化治理的顶层设计中 “赋权”的范围缩小,并向 “留权”一端倾斜。基层政府的 “裁量”过程又延续、巩固了中央的 “留权”逻辑。同时,公众的实际诉求被掩盖于公民权利诉求之下,后者转置为公众削减 风险的工具。由此,国家最初治理意图转变为 “留权——裁量——生/社权回应”。两种治理逻辑的 抵牾是基层社会化治理困境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治理逻辑异化本质上根源于国家治理并存的总体性需求和现代性需求之间的相互抵牾与互相塑造。本文将治理结构和制度逻辑纳入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分析当中,不仅有助于打开社会化治理困境的 “黑箱”,同时也为中国社会治理及社会化治理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包。

    应急管理
    抗逆力理论视角下大城市传染病 防控能力建设的路径探析 ——以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例
    董幼鸿 宫紫星
    2020, 9(6):  73-84. 
    摘要 ( )   PDF (1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进入高风险社会,各种新型风险层出不穷,对政府危机管理能 力提出更高的要求。2019年12月从武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对人口高度聚集、交通发达、空间拥挤和流动性强等特点的大城市来说是一场大考和危机,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现代性 和脆弱性进一步放大了传染病疫情危机的负面影响。基于“抗逆力”理论范式研究,梳理和归纳传 染病防控能力建设的理论框架,为大城市传染病防控的抗逆力和免疫力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对地方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克服现代治理困境中“信息不对称性”难题的路径选择 ——兼论有效应对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信息不对称性
    姚金伟
    2020, 9(6):  85-96. 
    摘要 ( )   PDF (1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对世界各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各国普遍陷入 治理困境,尤其以“信息不对称性”表现最为突出,行政官僚的瞒报、漏报和谎报,加剧了全球公 共卫生治理困境的恶化。中国依靠独特的组织动员优势稳住了疫情防控阵脚,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 了经验参考和援助支持。本文剖析了现代治理困境中“信息不对称性”难题的组织根源,指出了信 息失真的过程以及信息缩减和信息填充的逆向激励成因,并进一步结合中国实践,从人的视角、制度的视角和技术的视角探索了克服之道。做正确的事、及时纠错、减少犯错,这三点构成了克服“信息不对称性”难题的关键。本文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不仅有助于中国 抗疫实践,同样对其他国家也有一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