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3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17
    专题研讨1
    相邻区如何融入区域一体化合作体系:以长三角经济合作的制度扩散为例
    王路昊 林海龙 杨 梅
    2023, 12(2):  3. 
    摘要 ( )   PDF (39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旨在解释城市群周边相邻区不断加入既有区域一体化合作体系中的过程和机制。对此,本文引入制度扩散的视角,以长三角经济区为例,探索了地方政府区域合作的制度扩散过程和动力机制。具体来说,本文借助长三角城市政府官网2008—2019年经济领域相关的协议数据,揭示了长三角经济区从16个城市到26个城市的扩散过程,即由前制度化和准备阶段的离散式、有限融入,转向理论化阶段的聚焦式、整体融入,最后到全面扩散阶段的集群式、全面融入的制度扩散过程。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发现了相邻区融入区域一体化合作的制度扩散机制,即在中央省 城市的自上而下为主的制度压力机制下,还存在多重的次生环境和制度性张力,而城市政府在融入区域一体化合作体系时,能够通过平衡、选择和消解三种策略应对解决。制度扩散视角的引入,也启发我们更多关注区域合作扩散中的多重制度逻辑以及制度扩散背后的形式化问题。
    区域一体化下 “弱-弱” 府际结构因素对跨域公共服务协作政策的影响#br#
    #br#
    陈浩 朱雪瑗
    2023, 12(2):  24. 
    摘要 ( )   PDF (19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随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地区发展方式正从行政辖区化向区域一体化战略转型,其中构筑跨域公共服务协作政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地方政府是辖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主体,但跨域公共服务协作政策具有横向府际协作属性,横向府际结构因素对跨域公共服务协作政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于毗邻两地政府均处于弱财力资源和弱政策能力情形下的横向府际结构因素 (简称 “弱 弱”府际结构)对跨域公共服务协作政策的影响。从资源 能力视角切入,基于目标约束、动机诱导与话语构建三个维度,构筑一个调适性联结分析框架。结合长三角地区 Y市毗邻公交的案例分析,对 “弱 弱”府际结构因素影响下的跨境公交协作政策困境形成机理进行调适性联结分析。研究发现:“弱 弱”府际结构对跨域公共服务协作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产生了调适性联结的扭曲效应,其中弱财力资源弱化了地方政府参与跨域公共服务协作政策决策的正向
    动力,而弱政策能力降低了跨域合作政策过程中的冲突协调能力,造成了目标整合困难、动机诱导失败及多维话语体系难以相容等协作障碍。因此,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需要重视低发展梯度地区政府合作存在的 “资源 能力”双弱短板,通过多措并举,破解其参与跨域公共服务协作治理乃至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困境。
    政府部门间协作的影响因素及其组织逻辑: 基于组织角度的分析
    王铮
    2023, 12(2):  43. 
    摘要 ( )   PDF (12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中国政府组织运行中,存在着大量的部门间协作现象,即主责部门、配合部门围绕某项治理任务进行分工协作以共同完成任务。本文分析了部门间协作形态差异的成因,并指出任务统筹方在部门间协作中的能动角色。部门间协作具有打破固定分工、凝聚治理资源和释放能力信号的组织功能。与此同时,不同的任务属性及其附带的控制要素塑造了不同的协作形态,故而部门间协作形态往往随任务属性和控制要素的变化而不同。在实际运行中,主责部门也常常通过将协作任务与中心任务打包、制造舆论氛围等多种手段主动竞争上级注意力,并以上级注意力强化对配合部门的统筹力度。对不同部门在协作过程中角色差异及其组织机制的考察,有助于增进对中国政府组织内部运行及其逻辑的理解,并对科层组织如何完成任务进行多角度思考。
    地方政府政策实施方案中的部门行动协同研究——以蓝天保卫战政策为例
    于文嵩 王淑君 蔡小慎
    2023, 12(2):  54. 
    摘要 ( )   PDF (20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政府的政策实施方案是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部分,本研究从自组织运动入手,聚焦于政策实施方案内部的协同机制研究,选择蓝天保卫战政策为例,以101个地方政府的蓝天保卫战政策文本作为数据来源,运用文本数据挖掘、相关分析方法对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中部门、行动的序参量进行了探析,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协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部门职责角度提出了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内部的部门、行动的自组织运动能够形成序参量,序参量引导部门、行动形成协同机制,协同机制由于部门共现、行动关系的过多与不足而存在问题,部门履行科学合理的职责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机制的作用,短期且低成本地提升治理效果。
    专题研讨2
    什么样的官员容易腐败:腐败成因的组态证据
    邱鸿雨 刘旭涛
    2023, 12(2):  71. 
    摘要 ( )   PDF (13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腐败问题是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反腐败工作上通过“抓虎拍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国内现有对反腐案例和经验回顾的文献中,多从非组态的文化视角、经济视角、政治视角研究腐败的成因、机制和路径等,较为缺乏以多重并发条件为基础的腐败路径阐释。因此,基于 QCA定性比较分析的多集合组态和在中等案例数的分析优势,本研究通过对经典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fsQCA),解决 “什么样的官员容易腐败”的理论 “画像”,为预警腐败展示新的组态机制路径。结果表明: (1)权力制约不足仍然是官员腐败的重要诱因;(2)官商关系 “失控”且权力制约度弱的时候腐败发生的可能性较高;(3)官员的晋升预期低时,官商关系和决策权的共同作用下容易发生腐败。
    社会经济地位、 政治参与对民众反腐获得感的影响研究——基于 CSS2017 的实证分析
    王璞 周晨 任建明
    2023, 12(2):  82. 
    摘要 ( )   PDF (14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众反腐获得感是衡量反腐败工作效能的重要指标,更是对政府 “公信力”起到重要影响。相关问题已成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但鲜有研究探讨民众个体内部和外部结构性特征对其反腐获得感的影响作用。鉴于此,本文从民众内部社会经济地位与外部政治参与的综合视角出发,探究其对民众反腐获得感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民众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其反腐获得感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相关性;民众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对民众反腐获得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民众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其反腐获得感过程中起到不完全中介效应;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则会削弱民众反腐获得感状况。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反腐获得感,亟须创新完善民众参与途径和方式,积极疏导群体性行为;并着力加大腐败治理力度,深入治理民生领域的腐败问题,全面提升民众的反腐获得感。
    反腐败如何降低公众的行贿意愿:腐败容忍度的双重中介效应#br#
    岳磊 刘乾
    2023, 12(2):  97. 
    摘要 ( )   PDF (14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并将此作为未来反腐败实践的重点;但国内学者对公众行贿意愿的议题却鲜有研究和讨论。因此,深入探讨公众行贿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能够为以社会公众为切入点的反腐败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在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通过对河南省居民的调查分析发现,公众腐败容忍度在公众行贿意愿的诸影响因素中发挥了双重中介效应。一方面,反腐败绩效不会对公众行贿意愿产生直接影响,却通过影响公众腐败容忍度对公众行贿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另一方面,公众腐败容忍度在腐败经历与公众行贿意愿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强化对行贿行为的惩处、完善行贿黑名单制度、涵养社会廉洁文化氛围、深化反腐倡廉宣传以有效降低公众腐败容忍度,就成为抑制公众行贿意愿的重要实践策略。
    论文
    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政策采纳与执行力度——基于 281 个地级市的比较分析 (2010—2021)
    刘杰 韩自强
    2023, 12(2):  111. 
    摘要 ( )   PDF (14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韧性城市作为一项城市减防灾和风险治理的理念已进入我国政策场域,被列入 “十四五”规划纲要,成为中央政策倡导。在实践中, “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政策成为韧性理念在全国扩散的主要代表。传统政策创新扩散研究多关注政策采纳与否,而忽视政策执行力度。本文基于政策采纳与政策执行力度的双重视角,收集我国281个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2010—2021年的数据,从组织结构、行动者特征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 “安发”城市政策被地方政府采纳和后续执行力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政策采纳和政策执行力度的驱动逻辑有其共性也存在差异,省级推力、同级竞争压力、城市行政级别以及社会经济特征同时影响了地方政府政策采纳和政策执行力度。中央信号是地方政府政策采纳的显著影响因素,但对政策持续推进的影响不显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政策采纳的影响不明显,但却明显阻碍了政策的持续推进。本研究首次全面描绘了韧性城市理念在我国城市治理中的实施情况,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政策扩散和执行过程的复杂性特征。
    异质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的差异化作用逻辑——基于阶层视角的定性比较分析
    王英伟
    2023, 12(2):  127. 
    摘要 ( )   PDF (13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的作用逻辑是社会风险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从阶层视角出发,基于心理与信仰、组织与沟通、技术与媒介、环境与负压四个维度构建了异质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作用逻辑的分析框架,并以行动群体的阶层属性为基础,对30个案例分组进行定性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具有不同阶层特质的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作用逻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作用逻辑构成要素上的异质性、各影响因素在群体行动中作用强度的非均衡性两个层面。对这些差异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具有不同阶层特质的群体行动行为主要受到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位置、生存处境、资源的可及性和对特定资源的依赖性等多重因素制约。在以阶层为内核的多因素耦合机制作用下,异质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的作用逻辑以差异化的要素组合和非均衡的要素作用强度分布呈现出来。本文从行动主体阶层异质性角度呈现了群体行动的内部结构性差异,同时也揭示了群体行动对政府决策作用逻辑差异生成的关键动力机制,对于进一步提升政府决策的针对性有所启益。
    社会结构演变中门禁社区的包容性治理
    肖涵
    2023, 12(2):  144. 
    摘要 ( )   PDF (1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门禁社区成为很多城市居住方式的一个共同特征,并引起了多门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社会结构视角解读门禁社区的生成和效应,挖掘门禁社区在这一过程中既作为因又成为果的复杂现象,进而更好地寻找到对门禁社区的包容性治理。即从消费结构差异、团体格局失衡和社会阶层极化等方面深究西方门禁社区生成的社会结构原因,并剖析门禁社区社会效应背后有关社会安全、平等和公共空间危机的深层机理,在此基础上试图更新门禁社区治理的现有理念。中国的门禁社区也同样不能在社会结构之外独立生存,并与西方门禁社区存在诸多共性,在治理过程中也需要包容性,不能实施一步到位甚至激进的公共政策,而要寻求社会与门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与中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br#
    田小龙
    2023, 12(2):  157. 
    摘要 ( )   PDF (13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开启了超越新公共管理的 “后新公共管理”运动。借助迷思、结构和价值视角,以致力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2008年、2013年和2018年中国国务院机构改革为例,本文试图探究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与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联系与区别,助推中国特色机构改革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研究表明,在迷思层面,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超越新公共管理的新理念,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合作治理。在结构层面,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具有后新公共管理结构性特征的大部制改革,但也坚持中国特色的改革内容,如党的领导和领导小组。在价值层面,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导向是为人民服务,超越了新公共管理的为顾客服务;而且,服务型政府建设通向一种为了人的共生共在的合作伦理,区别于后新公共管理的创造公共价值。总体来看,在党的领导下,服务型政府建设走的是超越新公共管理的中国道路,人民的需要与诉求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