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17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三治融合”:重塑当代中国基层社会与基层治理
    杨开峰 仇纳青 郭一帆
    2024, 13(1):  3. 
    摘要 ( )   PDF (1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我国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方向,应当放在重塑当代中国基层社会与基层治理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中全面理解。新征程新挑战要求我们以更加成熟的治理体系和更加高超的治理能力推动基层治理不断展现新面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层社会基础、重塑基层社会形态。一方面, “三治融合”有助于实现多元共治、充满活力、稳定有序的基层社会重塑目标,有助于妥善处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六个基本矛盾;另一方面, “三治融合”本身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同时,面向未来的“三治融合”建设也指向重塑基层社会的十大议程。本文基于浙江省桐乡市的“三治融合”建设实践,讨论为什么重塑基层社会是可行的,以及重塑中国基层社会的具体路径和未来议程。
    专题研讨1
    行政引领型的社群治理:乡镇护林防火体系的制度与组织建设
    顾 昕 周凌宇
    2024, 13(1):  20. 
    摘要 ( )   PDF (15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森林火灾具有突生性、危害性和难处置的特征。既有基层林火治理依赖于以命令与控制为特征的行政机制。乡镇政府以及相应的治理人员负担沉重,体现在林火散发防不胜防、散火扑灭疲于奔命。基于社会治理的治国理念并借鉴国际公共治理变革前沿理论,本文构建了行政引领型社群治理的分析框架,探索更具敏捷、适应和韧性特征的基层护林防火治理之道。以S省省级护林防火示范乡镇青林镇为案例,本研究发现,乡镇政府通过行政介入、行政赋权、行政监督的方式,在原本社群机制近乎完全失灵的社区创设社群公共议题,培育社群社会资本,整合社群规范制度,激励社群公共参与,实现了行政机制与社群机制的互补嵌合,达成了护林防火的社群善治。本文展示了行政引领型社群治理的理论逻辑及其在中国乡村基层护林防火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借此超越奥斯特罗姆多中心治理理论并践行社会治理理念,探索行政力量是否有可能在社群治理难以自发演进形成的境况下授权赋能社区,激活社群机制。
    时间银行中混合志愿服务的生成机制:基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
    魏培晔 魏 娜
    2024, 13(1):  36. 
    摘要 ( )   PDF (1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间银行通常被视为志愿服务的一种新形式,从无偿性维度可将该特殊志愿服务类型定义为低偿志愿服务,以区别于传统的无偿志愿服务。近些年来,部分中国的时间银行开始出现两类志愿服务兼容的混合形态,也就是 “混合志愿服务”,并对时间银行的可持续运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基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结合案例分析得出,混合志愿服务主要生成于三种机制:通过时间币分割和分配志愿劳动成果,实现了低偿志愿服务和无偿志愿服务的整合流程设计;建立公益基金专门管理捐赠时间币,实现了两类志愿服务时间币流通的管理制度区隔;另设平台结合基层党建动员党员参与,配合独立的公益基金实现了党员参与无偿志愿服务的组织区隔。在复杂的制度环境中,市场逻辑与公益逻辑相互竞争可能会导致混合志愿服务失灵问题,而政府逻辑的介入以及党建的价值引领与资源整合功能的发挥可以对其进行缓解。
    水滴型组织的结构、动员机制及其对平台治理的启示: 以演艺行业网络粉丝社群组织为例
    李 振 王啸林
    2024, 13(1):  49. 
    摘要 ( )   PDF (15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下,整治 “饭圈”乱象已经成为政府互联网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网络粉丝社群组织的活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饭圈”惊人的社会影响力背后是这类组织所具有的高度动员能力。网络粉丝社群组织不同于学术界讨论过的三类常见组织 (科层制、网络型和同心圆型组织),它不论是在组织结构还是在动员机制方面都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具有明确的组织目的和激励机制,但在团体界限上富有弹性;具有横向传递的网络联结特点,却又是单权力中心;组织内的成员虽然在社会关系上呈现弱关系的特征,但却又可以依靠情感进行动员。本文将其概括为水滴型组织。这种组织中不同类型的成员之间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互动关系。通过激发多样化的情感诉求,核心人物和中间层实现了对普通成员的情感动员,而核心人物和部分中间层成员则在理性的利益计算驱使下成为各类商业资本和平台资本营利的工具。还需注意的是, “饭圈”内部的中间层并非铁板一块,部分中间层成员和核心人物间可能出现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导致某些中间层成员可能做出有违核心人物意愿的行动。最后,研究 “饭圈”组织的结构和动员机制,对政府进行平台治理也有启发:平台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对象,是饭圈 “乱象”的幕后推手,但因其已具有自主性,亦可以成为国家治理的工具。
    利益耦合、 共同行动与情感共鸣:社会组织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三阶路径
    许文文 石煊
    2024, 13(1):  68. 
    摘要 ( )   PDF (17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组织如何实现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 依托个案挖掘,可以归纳出社会组织 “自下而上”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三阶路径:第一阶———利益耦合,零散治理主体再组织,构建 “人人有责”的利益共同体;第二阶———共同行动,突破集体行动困境,构建 “人人尽责”的行动共同体;第三阶———情感共鸣,找回 “公共性”,构建 “人人享有”的情感共同体。通过比较,该路径与党政力量主导的 “自上而下”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路径由于关键行动者所具备的核心资源不同,在组织结构、联结策略、运行机制、治理效果等维度上的表现均存在差异。
    论文
    “契约” 的 “艺术”: 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的逻辑分析框架与优化策略
    韩广华
    2024, 13(1):  85. 
    摘要 ( )   PDF (15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行业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风险弥漫程度高的市场,具有法理正当性的公共执法机构在面对数以万计的食品经营者时常陷入监管成本高和执法效率低的困境。举报奖励被作为一种信息规制的有效策略而被各省普遍采用,但在实践中面临 “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为从机理上探究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的困境,本文从 “结构—过程—功能”三维视角探究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的逻辑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各省级单位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的文本分析发现了其在制度条款可置信性、奖励方式、个人信息保护、信息利用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此,本文从契约设计、激励相容和信息管理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预算公开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王 斌 王秀芝
    2024, 13(1):  101. 
    摘要 ( )   PDF (15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官员行为理论结合中国制度现实构建了预算公开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释框架,同时利用中国省级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政府官员是具有 “公共人”和 “经济人”双重属性的 “社会人”,预算公开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既具有直接作用,又具有间接作用。通过进一步对其进行效应分解,发现预算公开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作用仍有待提升,预算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地方政府官员考核和培养机制也有待完善。因此,建议全面深化预算公开的领域和范围,改进官员培养考核机制。
    税收执法环境感知与税收遵从——基于媒体报道逃税处罚的威慑效应分析
    刘锋 黄纪强 郑铿城
    2024, 13(1):  121. 
    摘要 ( )   PDF (15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税人的税收诚信和遵从意识是我国税收体系发挥收入调节功能、促进社会公平的土壤。本文基于2018年我国对逃税处罚的媒体公开报道事件,应用 A-S模型的威慑理论框架,设计强度差分模型,分析纳税人的税收执法环境感知度对其税收遵从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的税收遵从显著受到其对税收执法环境感知的驱动影响,各城市公众对税收违法处罚的关注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城市的单位劳动个人所得税将提高约4个百分点,这一结论外生稳健。异质性结果表明,纳税人会因执法环境的感知差异和收入水平差异而有不同的遵从弹性,原稽查力度更弱、收入水平更高的地区更容易受到媒体报道的威慑冲击。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建立社会普遍的税收诚信、提高税收制度效能、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国家战略、 社会需求与机构改革——基于1982—2018年八次机构改革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明 余丽梅 范从来
    2024, 13(1):  135. 
    摘要 ( )   PDF (16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入理解中国机构改革的驱动因素和变迁逻辑对总结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和宝贵经验,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意义重大。本文以改革开放后1982—2018年启动的八次机构改革为研究样本,聚焦到微观机构,实证探究机构改革的驱动因素和变迁逻辑。结果表明,国家战略是驱动机构改革的重要因素,与特定时期国家战略相关的机构更可能面临改革。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社会需求也成为触发改革启动以及影响改革程度的重要因素,尤其在2003—2018年的四轮机构改革中,社会需求既能直接触发改革,又能通过影响国家战略推进机构改革。这反映了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回应由早期的战略层面对接逐步转向通过改革主动应对,社会需求直接进入改革议程。另外,除机构下设司局数量外,其他机构内部特征因素对机构改革的影响很小,而财政供养人数增长过快、经济增长乏力会触发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城镇化对机构改革的影响则由正向引导转向反向倒逼。控制时间和职能类别固定效应以及采用多重插补方法进行重新估计,发现结果是稳健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机构改革的理性认识,还能为日后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
    论自我优待的行为定性与治理路径
    贺斯迈
    2024, 13(1):  154. 
    摘要 ( )   PDF (15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优待是在平台兼具规模化和双重身份的前提下,因为实施自利行为而破坏相邻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自我优待的行为核心体现为自利,至平台经济时代才首次被认定违法,这是平台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代表性的问题。从行为方式和行为产生的竞争效果而言,自我优待属于典型的垄断行为,但逐一对比多个类别的滥用行为以后,发现反垄断法存在明显的适用不足。欧盟与美国等主要辖区通过一系列的报告和立法尝试对互联网平台形成新的威慑。一方面,这些立法举措证明了现有反垄断法规制方案的不足;另一方面,这些报告和立法是否能解决当前自我优待的规制困境仍存在争议。现阶段应当在充分运用反垄断法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监管的手段对自我优待进行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