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3年 第1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17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体系化”: 新时代机构改革的特质与逻辑转换
    何艳玲 李丹
    2023, 12(6):  3. 
    摘要 ( )   PDF (1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改革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机构改革的逻辑也因此呈现从职能转变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转向,即“体系化”构成其核心特质,并形成了专业化整合、专业化分工、横向权责统筹、纵向权责统筹四条路径。体系化机构改革得以实施,在于党领导的组织变革。党组织以自身的制度设计、组织扩展和能力强化,设计改革方案、重整改革体系、实施改革步骤,以国家制度建设统领体制改革,以党的改革统筹政府改革,以机构改革撬动行政体制改革,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机构改革的“三重替代”困境。但要实现作为有效系统的现代化政府,机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未来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和中央地方两组关系,并以构建现代理性政府体系为原则进一步细化改革。
    专题研讨1
    数据呈现方式、公众参与和政府信任: 一项调查实验
    何文盛 何忍星
    2023, 12(6):  17. 
    摘要 ( )   PDF (13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来,公共部门开放数据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任务,然而其是否真正促进了政民之间的互动还有待验证。为此,本文采用调查实验的方法探究政府呈现数据的不同方式(有可视化与无可视化、有社会比较与无社会比较)对公众参与、政府信任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分别采用可视化和社会比较方式展示数据可以促进公众参与政府活动,进而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但是加入社会比较数据不会调节可视化数据与公众参与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建议政府可以分别采用可视化或加入社会比较的方式公开数据,引起公众对政府数据的关注和兴趣,强化公众的参与和信任。总的来看,文章运用调查实验研究方法分析微观层面的政民互动,探究数据呈现方式、公众参与和政府信任之间的因果机制,不仅丰富了政民互动的微观研究,还拓展了调查实验在中国行为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公众如何评价“街头官僚” 的热情和能力?——兼论中国情境下公共管理复制实验的本土化问题
    高学德 王倩 沈茜芸
    2023, 12(6):  31. 
    摘要 ( )   PDF (13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众如何评价不同类型“街头官僚”的热情和能力? 欧洲情境下的调查实验结果在中国能否得以验证? 基于“推广与扩展”复制实验的设计原则,在中国情境下复制了Boer在荷兰进行的调查实验,随机选取1182名调查对象,通过两个调查实验,检验中国情境下公众对不同核心任务“街头官僚”在热情和能力特性感知上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 (1)中国情境下公众会依据“街头官僚”核心任务的差异而对其进行分类,但与原实验不同,公众将“街头官僚”分为了两类而非三类,即服务导向型“街头官僚”与服务和监管并重型的“街头官僚”,原实验中还包含了监管导向型“街头官僚”。(2)中国情境下服务导向的“街头官僚”被认为更富有热情,而在能力维度两类“街头官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当删除服务和监管并重型“街头官僚”中的城管样本后研究结果出现了反转,这意味着对不同“街头官僚”职业的选取可能会对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原实验发现,监管导向的“街头官僚”被认为最缺乏热情和能力,但其他两类“街头官僚”的热情和能力评价均无显著差异。(3)公众对“街头官僚”特性的评价并未受到其性别的影响,而在原实验中, “街头官僚”的性别对其热情评价产生了影响,与男性“街头官僚”相比,女性“街头官僚”被认为更富有热情。论文进一步从概念、理论和工具三个层面讨论了复制实验应用于中国情境下的本土化问题。
    垂直型环境监管与企业ESG 表现——基于中央环保督察的准自然实验
    陈琪 李梦函
    2023, 12(6):  45. 
    摘要 ( )   PDF (14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央政府不断推出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以期解决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环境治理困境。本文以极具中国环境治理特色的中央环保督察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2-2018年沪深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垂直型环境监管对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央环保督察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政府环境治理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为其中的作用路径,媒体关注度和分析师关注度可以提高中央环保督察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正向影响。此外,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在更容易进行“政企合谋”、融资约束较低和督察后四个批次的企业中更明显。本文不仅丰富了垂直型环境监管对企业微观影响的研究,也拓展了企业ESG表现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探索企业ESG表现背后的驱动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能够减少犯罪发生吗?——一项准自然实验
    韩啸 余怡婷 谢琦
    2023, 12(6):  63. 
    摘要 ( )   PDF (14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随快速城镇化不断增加的犯罪是当下城市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其目的是纾解快速城镇化引致的各类“城市病”。伴随着实践层面的不断推进,建设智慧城市能否减少犯罪发生? 这一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问题被提出。遗憾的是,对此问题,学界目前尚未展开深入、细致地讨论,尤其缺少基于面板数据的针对性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将2012年我国启动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收集292个地级市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建设智慧城市对犯罪发生的抑制效应,并就其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1)建设智慧城市能够显著减少当地犯罪发生;(2)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主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技术应用与优化资源配置三个机制抑制犯罪发生;(3)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规模、发展水平的城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减少犯罪的效果存在差异。本文为改善城市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任务客观性、情感相似度何以影响算法决策感知公平与接受度?——基于调查实验的实证分析
    王戈 张哲君
    2023, 12(6):  77. 
    摘要 ( )   PDF (15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算法决策极大提升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与此同时,算法决策带来的算法歧视、决策“暗箱”、责任性缺失和可解释性不足等困境,导致政府面临着新的决策公平性挑战。本研究基于简化理论和计算机作为行动者理论,分别从人工智能算法简化性视角下的任务客观性和拟人化视角下的情感相似度出发,构建了2 (算法任务客观性:主观任务vs客观任务)×2 (情感相似度:高vs低)的两因素被试间实验,以1356位上海市居民为被试,分析了任务客观性对公民算法决策接受度的因果关系,检验了情感相似度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及感知公平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相较于执行主观任务,公民对算法决策执行客观任务时的感知程序公平、分配公平和接受度更高。相较于高情感相似度,低情感相似度的情境进一步强化了公民对算法决策的感知程序公平、分配公平和接受度。且当情感相似度较低时,感知程序公平、分配公平在算法决策客观性影响算法决策接受度之间发挥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对于算法决策简化属性的情境变化和拟人化边界做了思考,并对公共部门如何引入算法进行辅助决策和改进算法设计提出了对策建议。
    论文
    福利体制如何影响福利态度?——全球视野下的福利体制效应及传导作用分析
    沈冰清 林闽钢
    2023, 12(6):  96. 
    摘要 ( )   PDF (16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福利态度是社会政策的“晴雨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社会政策改革浪潮席卷全世界。本文以此为背景聚焦福利体制如何影响福利态度问题,基于2005—2009年和2017—2020年两期综合价值观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多层广义结构方程模型,试图揭示典型福利体制的效应及传导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在控制一系列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后,不同福利体制造成民众福利态度的差异性;第二,性别平等观在福利体制对福利态度的影响过程中起遮掩甚至替代作用;第三,福利体制的强化效应在不同阶层群体间存在异质性,在贫富差距小的国家和地区更加明显;第四,我国民众的福利态度与东亚福利体制国家和地区民众的福利态度具有相似性。
    高质量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激励变革——一个“剩余权管制” 视角
    刘滨
    2023, 12(6):  116. 
    摘要 ( )   PDF (13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引起了学界对地方政府过往积极干事创业行为的关注,但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地方创业热情减弱。在中国独特的制度激励下,地方政府行为呈现阶段性的积极与消极“反复横跳”现象。这既需要解释曾经的高速增长与积极行为,也需要解释近年的增速放缓与消极避责,并再次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规范行为。关于地方行为激励的研究多为共时性的,虽有助于把握关键机制与逻辑,但应考虑其历史延续性。本文以剩余权管制的演进逻辑为线索,通过梳理不同阶段中央对地方剩余权管制过程,揭示地方政府行为激励变革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暗含的时序性。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激励机制,即问责调适下的剩余权放松管制。提出新时代对地方行为实施有效激励需协调“放松管制”和“紧缩管制”的关系,实现“剩余权管制制度化”与“自主性”再平衡,以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剩余权管制视角虽不足以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政府行为的所有复杂情况,但有助于串联和解答改革进程中中央剩余权激励与地方行为转变之间的逻辑一致性。本文提供了一个全面反映地方政府行为激励变革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分析框架,为理解央地互动改革方向提供观点启示与探索证据。
    瑕疵政策承诺的效力辨析
    高乐鑫
    2023, 12(6):  138. 
    摘要 ( )   PDF (1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政策承诺纳入法治化轨道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经之路,辨析瑕疵政策承诺的效力具有重大意义。瑕疵政策承诺是指在内容或形式等方面存在不合理或不完善之处,从而在法律效力上遭受质疑的政策承诺。面对非法政策承诺的“实践惯例”,司法部门已由刻意回避转向确认违法,且要求政府采取事后补救措施,若政府对信赖其非法政策承诺的相对人嗣后处罚,宜转向适用“减罚论”。在当前的司法判例,批复等约束政府内部关系的法律规范不能自动产生政策承诺,而契合“政府职责论”和“权利义务明确论”的会议纪要,可自动产生政策承诺,并在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间产生效力。为解决初始政策承诺内容和嗣后承诺变更的理解分歧,避免政府以行政优益权为由“随意解释”,存在由“公共利益导向”转向“行政相对人利益导向”解释瑕疵政策承诺效力的趋势。口头政策承诺的效力存在“否认说”和“证明说”两种观点,而“否认说”业已成为主流观点,书面形式是政策承诺法治化转向的法定要求和必然趋向。
    研究综述
    公共服务价值共创: 系统述评、内容框架与研究展望
    朱春奎 王彦冰
    2023, 12(6):  151. 
    摘要 ( )   PDF (29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是公共服务管理领域的热点议题。论文从文献发表趋势、重要期刊、文献共被引分析、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研究概况;系统归纳并论述了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的研究主题:概念内涵与研究情境、驱动因素、阻碍因素及影响结果;在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炼出公共服务价值共创内容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场景下开展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研究展望:厘清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概念内涵并丰富研究情境,拓展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理论基础并重视服务生态系统视角,丰富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研究方法并开发测量工具,深入揭示公共服务价值共创影响因素与结果,以及探究公共服务价值共创与共毁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