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1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17
    专题研讨1
    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高小平
    2021, 10(3):  4-12. 
    摘要 ( )   PDF (1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应急管理实践发展的思想先导,是加强应急管理的强大精神动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应急管理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我国应急管理制度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同时,应急管理实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理论宝库。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应急管理发展的机理,是一种典型的“理论实践”关系。

    科技抗疫: 科学态度、专业人才与技术手段
    童 星
    2021, 10(3):  13-21. 
    摘要 ( )   PDF (1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年末至今,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球,中国的疫情防控表现远远好于欧美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可供借鉴的经验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科学,依靠技术。首先,立足国情,科学确定疫情防控目标,从“阻断疫情由武汉向外扩散”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以控制确诊病例数为中心;其次,尊重科学,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去做,决策依靠专家,尊重和保护一线医护人员,开发医疗资源;再次,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科学方法,动员社会治理和服务的专业力量,实施群防群控;最后,注重实效,利用高新技术覆盖疫情防控全过程,包括检测、查找、隔离、收治,以及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
    韧性治理: 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朱正威 刘莹莹 杨 洋
    2021, 10(3):  22-31. 
    摘要 ( )   PDF (13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韧性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管理者应对日益严峻的复合型灾害风险的实践选择与发展趋势。基于对国内外韧性城市实践历程的梳理,本文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风险下两个代表性城市韧性建设实践案例的分析发现,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呈现出明显的问题导向特征,正在经历由简单借鉴到自主创新、由强调城市局部功能强化到追求城市系统韧性提升的积极转变,同时也存在着对风险的不确定性缺乏系统准备、常态与应急管理缺乏有效衔接、大城市韧性建设的制度化不足等短板,对此,建议以“发展安全”同构的韧性治理推动后疫情时代的韧性城市建设。
    见微知著: 潜在风险的科学预判过程分析与能力建设
    魏玖长
    2021, 10(3):  32-41. 
    摘要 ( )   PDF (3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潜在风险进行见微知著性的预判对于决策者及早识别与准确评估风险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把潜在风险的科学预判过程分为信号甄别、逻辑判别与事态估测三个阶段,并从时间累积和跨界传导两个维度构建了潜在风险的科学预判模型。利用该模型可识别出现存型、演化型、连锁型和系统型四种潜在风险。决策者可从如下方面提高对潜在风险的科学预判能力:(1)提高决策者的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层面;(2)利用多源异构信息甄别关键风险信号;(3)掌握风险内部演化与风险间耦合反应的逻辑与规律;(4)有效借助专家力量进行研判;(5)构建风险演化的韧性环境;(6)构建跨部门风险信息联席研判制度与知识信息共享体系等方面。
    作为应急管理学独特方法论的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研究
    张海波
    2021, 10(3):  42-53. 
    摘要 ( )   PDF (20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急管理学是面向风险社会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是应急管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急管理学科设立之后,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凸显。其中,方法论的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研究是应急管理学的独特方法论,是对社会学灾害田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可扩展至“集体行为实地田野”“集体行为网络田野”“集体认知实地田野”和“集体认知网络田野”四种类型。自2003年“非典”之后,在重大突发事件的驱动下,基于中国情境的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研究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研究需要建立伦理规范,加强对政府行为数据的及时获取和分析,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进一步凸显其重要性。
    自然灾害应急协同:以议事协调机构设立为视角的网络分析
    刘纪达 麦 强
    2021, 10(3):  54-64. 
    摘要 ( )   PDF (28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急管理职能机构之间有效的协同与配合是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基础。从实践来看,加强应急管理协同体系建设是当前世界各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共同趋势,应急管理职能机构间形成网络式组织模式和差异化协同网络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从国家层面部际协同的顶层设计出发,以议事协调机构设立为研究视角,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自然灾害应急协同网络。通过划分时间阶段,并引入相对网络密度网络凝聚力分析框架,考察了不同阶段下我国自然灾害应急协同网络结构特征,厘清了应急协同网络的演化模式,认为网络结构遵循了“协调密集型网络→均衡松散型网络→核心边缘型网络”的演化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应对自然灾害时机构间的横向协同特点,并结合自组织和他组织理论揭示了应急协同网络的演化逻辑。未来加强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组织建设和协同应对,应从完善协同机制、促进协同深度、强化军地协同等方向共同发力,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论文
    经济发展、合作网络与城市群地方政府数字化治理策略——基于组态分类的案例研究
    锁利铭 阚艳秋 陈 斌
    2021, 10(3):  65-78. 
    摘要 ( )   PDF (15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城市数字化治理正在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重新审视地方政府数字化行动与区域治理行为的内在联系机理。本文基于集体行动和网络治理的理论,探讨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群合作网络地位如何互动,并影响地方政府数字化治理策略倾向。通过构建地方政府在城市群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合作网络地位”高低的组态矩阵,提炼出在不同组态中的地方政府在数字化领域可能采取的“中心”和“跟随”治理策略倾向。长三角26个城市的案例研究验证,大部分的地方政府数字化治理策略符合其所处“经济水平网络地位”组态地位的选择逻辑。但在选择性收益驱动下依旧出现一部分的“异常”治理倾向。论文给出了未来议题的研究建议。
    政治承诺的呈现与市长热线的仪式化
    刘 伟
    2021, 10(3):  79-91. 
    摘要 ( )   PDF (13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长热线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如今已经成为普通民众参与政府过程的主流渠道。考察其演进历程与运作情况发现,市长热线具有“仪式化”的特性,在诞生后的较长时间里,实际运作效果低于创新之名所标榜的效果。但是,仪式化的特性并没有阻碍市长热线的扩散。引入政治承诺的概念并分析指出,市长热线可以较好地呈现执政党“联系群众”的政治承诺:创新之名契合“联系群众”的政治承诺;延续了执政党在领导干部身上呈现这一承诺的惯例;具有其他呈现承诺的方案所不具有的优势;满足了“联系群众”承诺的最低兑现标准。执政党不断呈现“联系群众”承诺的需求,推动了市长热线的仪式化和创新扩散。本文代表着“找回政府创新研究的政党角色”的一种初步努力,可能的贡献在于引入并把政治承诺概念作为政党研究与政府治理创新研究之间的一个连接性概念。研究局限是没有回答如何更好地测量政治承诺,以及政治承诺概念能否扩展应用到更多的政府创新案例。
    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逻辑及历史验证——基于公共资源交易价值的理论视角
    王丛虎 门理想
    2021, 10(3):  92-106. 
    摘要 ( )   PDF (15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资源作为国家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其配置方式的选取与变革遵循一套中国特色的逻辑,“交易价值”概念的引入可以为解释这一逻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交易价值”概念由“价值排序”与“认知导向”两个基本元素及其关系构成,二者的动态匹配过程决定着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选取与变革。以不同时期“价值排序”与“认知导向”的差异为划分依据,我国70多年来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过渡、探索、变革及巩固,每个阶段的特殊背景都赋予了公共资源不同的价值取向。为了回应这些价值取向,党和国家充分结合特定的价值认知,从而判断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以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的最佳效果。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促进了经济增长吗?——一个元分析
    王秋石 关 阵
    2021, 10(3):  107-122. 
    摘要 ( )   PDF (22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债务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理论和实证问题。本文基于51篇地方债务文献的729个效应量,运用元分析方法发现我国地方债务总体上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加权平均效应量约为0.10。进一步的元回归表明,地方政府债务一般会通过增加投资规模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债务的边际效用递减。我国西部地区和省级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要小于非西部地区和市县级地方政府债务。此外,我国的学术期刊更倾向于发表债务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作用或者正向作用不大的研究。本研究科学地回应了政府债务和经济增长关系的长期争论,加深了我们对我国地方债务效用和机制的理解,并且为我国当前的政府债务管理和正在进行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参考。
    城市群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再测度与思考——以京津冀为例
    杨胜利 姚 健
    2021, 10(3):  123-133. 
    摘要 ( )   PDF (13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构建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客观赋权法,分别以各市市辖区范围内和全市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数、公共资源数量为计算口径,对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程度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在全市范围口径下,各市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程度要大于市辖区范围口径下的均等化程度;2006—2016年全市口径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逐渐向好,而市辖区口径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并未好转。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各市的市辖区范围内公共服务供给增长较慢,而人口增速较快,造成公共服务资源压力增大。全市(包括市辖区和县域)范围内各市公共服务供给增速加快,促进了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提升。今后在发展中需要关注具有较大人口吸引力的各市市辖区范围内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提升,进而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房地产政策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逻辑及其政策产出
    谢启秦
    2021, 10(3):  134-143. 
    摘要 ( )   PDF (1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采用奥斯特罗姆IAD框架深入探讨房地产政策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逻辑以及政策产出。研究发现: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制度丛林、多层级共同体以及房地产特殊属性等变量构成利益相关者行动的外部动力;在行动情境中,行动者、职位、行为、预期结果、控制力、信息、成本收益等变量构成利益相关者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内外变量共同作用下,利益相关者显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动逻辑,相互构成博弈关系,由于利益相关者博弈,房地产政策制定显示出八种产出类型。在利益相关者作用力的平行四边形中,当政策目标、政策方案与执行细则彼此一致时,房地产政策容易达到预期效果;当政策目标、政策方案与执行细则相互冲突时,则容易出现政策失灵。本研究对于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提升房地产政策调控效果、防范或降低房地产政策风险具有参考价值。
    评述
    中国环境治理研究(1998—2020):理论、主题与演进趋势
    颜德如 张玉强
    2021, 10(3):  144-157. 
    摘要 ( )   PDF (30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国内环境治理研究方兴未艾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这就亟须对其系统梳理和总结,发现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和演进趋势,以提升国内环境治理研究的整体质量。借助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以1998—2020年CSSCI收录的2783篇文献为样本,对中国环境治理研究的基础理论、热点主题、演进趋势等内容展开了深入分析。经过23年的发展,中国环境治理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且论文数量呈递增态势。环境治理研究热点主题主要涉及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环境治理与政府治理现代化、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农村环境治理、全球环境治理五个方面;研究经历“开创期”“发展期”“深化期”三阶段的演变,并呈现出国家政策牵引、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高位驱动”、运动式治理与常态化治理并存的中国特质。今后该领域研究应致力于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重视中国环境治理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凝练、深化研究方法,为国际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
    街头官僚的道德困境: 一个文献综述
    孙 斐 王刘娟
    2021, 10(3):  158-168. 
    摘要 ( )   PDF (14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街头官僚身处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界面,面临着源自政策规则、组织目标及公众需求的多重挑战,从而时常囿于“作为之痒”的道德困境之中。然而,学界就街头官僚作为局内人如何体验并应对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缺乏共识性研究。从街头官僚道德困境的内涵入手,梳理街头官僚道德困境的表现、危害、形成机理及应对策略,以此厘清街头官僚道德困境的研究脉络,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凝炼出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建立普适性和一般化的街头官僚道德困境分析框架;揭示街头官僚作为道德代理人其对道德困境的独特感知和主观体验;识别街头官僚在具体场域中的价值偏好及价值冲突;绘制街头官僚应对道德困境的诊断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