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17
    专题研讨1
    绩效目标、 官员特征与地方政府PPP项目投资偏好
    王学军 余浩然
    2024, 13(3):  3. 
    摘要 ( )   PDF (1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PP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方式,在我国推广应用的过程中,经济性PPP项目和社会性PPP项目在数量和投资额上都呈现出结构失衡特点。基于激励视角,本文选取 Wind数据库2014—2019年地方政府发起的PPP项目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层面探究地方政府绩效目标和官员特征对PPP项目投资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绩效目标对社会性PPP项目投资偏好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官员任期与社会性PPP项目投资偏好存在正相关关系。官员特征在绩效目标与PPP项目投资偏好之间发挥调节效用,即随着官员年龄和任期的增加,绩效目标对社会性PPP项目投资偏好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官员内外部激励如何影响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研究,为解释不同类型PPP项目分布差异现象以及促进PPP模式均衡有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理论依据,同时证实了传统晋升锦标赛理论的有限性。
    公共政策如何回应民众关注?——基于注意力分配视角的21类政策议题分析
    秦晓蕾 李宁 薛惠玲 黄靖
    2024, 13(3):  21. 
    摘要 ( )   PDF (51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注意力分配为视角,实证研究我国国务院公报 (2011—2020年)输出对民众关注度的回应,探索中国场景下公共政策回应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特色。研究发现如下:一是议题类型对政策回应有显著影响。民众关注的民生类议题如医疗健康、教育、社会住房政策议题,较之其他议题,更容易获得政策回应。二是公共政策回应民众关注往往具有时间滞后性。在国务院公报的21类政策中,农业政策回应民众关注具有滞后性。三是政策回应民众关注过程中,还存在着注意力溢出和注意力竞争现象。由此,本研究认为我国公共政策对民众关注的回应本质上是政府决策系统吸纳民意,并按照注意力配置的优先次序对民众关注议题进行权威性政策回应的过程;有限注意力空间约束下的高回应性与回应式困境的博弈,推动着我国公共政策短期间断或长期均衡的动态变迁。
    异质性社会反馈、差序回应与政府环境治理
    汤瑜 刘哲 王子瑜
    2024, 13(3):  38. 
    摘要 ( )   PDF (1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实资源环境保护的进程中,自下而上的社会反馈是否发挥作用,地方政府如何回应民众环保诉求备受关注。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面板数据,实证探讨环境社会反馈对区域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建构 “信号—约束—回应”模型进一步考察地方政府面对环境社会反馈何以呈现差异化回应策略。研究发现,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社会反馈与区域污染排放呈负相关关系,即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反馈能够释放某种信号和压力引起政府回应。对社会反馈与治理任务细分发现,地方政府在回应环境社会反馈时,在回应对象上偏好信号效应突出的强信号社会反馈,在回应内容上偏好绩效特征突出的显性绩效任务。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注意力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注意力竞争和分配,地方政府经过恰当调适后做出差序回应的理性选择。研究认为,为提升环境治理绩效,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平衡对不同类型社会反馈的回应力度,平衡显性绩效与隐性绩效任务治理,发挥环境社会参与和政府环境规制的协调效应。研究为理解环境治理视阈下社会反馈绩效和政府回应形式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中国环境治理体制研究亦有一定贡献。
    技术治官为何受地方政府官员欢迎?——以S省L市环境移动执法系统升级工作为例
    孙雨
    2024, 13(3):  54. 
    摘要 ( )   PDF (13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本应是上级政府用来监督和控制地方政府官员的重要工具,却受到地方政府官员的欢迎。为了挖掘和解释这一怪异态度背后的逻辑,本文以S省L市环境移动执法系统升级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很多地方政府官员的初始动机是好的,他们之所以做出与组织正式规章制度相悖的行为,主要是因为受到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科层关系的影响。而 “技术治官”为地方政府官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他们用技术来压制关系,以实现自我保护的目的。本文认为技术能否压制住关系,一方面取决于技术硬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关系强度。不同的技术硬度以及关系强度,可能会诱发地方政府官员做出不同的行为策略选择。
    专题研讨2
    中央环保督察如何影响空气污染治理?——中国337个城市日度面板数据的新证据
    张振华 赵明诚 冯严超
    2024, 13(3):  71. 
    摘要 ( )   PDF (14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央环保督察制度是中国环境监管机制中一项创新性制度安排,探究其空气污染治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中国337个城市2015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日度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和 “回头看”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是首轮中央环保督察还是 “回头看”政策,总体上都能够显著地改善被督察地区的空气质量,但其对不同污染物改善效果均呈现出异质性特征。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能够长期改善空气质量,但 “回头看”政策却不具备长期治污功效,并且客观上存在一定的 “报复式污染”现象。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和 “回头看”两种政策针对不同污染物的治理效果表现不同,并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中央环保督察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效果受到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而呈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特征。本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央环保督察的制度设计,改善空气污染治理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中央土地督察对地方土地出让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例行督察的准实验研究#br#
    刘佳 朱珊 彭佳
    2024, 13(3):  93. 
    摘要 ( )   PDF (15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土地督察制度通过硬化土地利用的制度约束,规范地方政府土地出让,从而限制土地出让规模。本研究以土地例行督察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土地例行督察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规模的长短期抑制效应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1)土地例行督察能够有效遏制土地出让规模,且此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2)土地例行督察对土地出让规模的抑制作用长期持续且稳定;(3)土地例行督察通过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从而消减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规模;(4)被督察地区的主政官员是异地莅任,以及被督察地区的财政透明度越高,则土地例行督察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规模的抑制效果越优;(5)土地例行督察具有显著的驻地效应,土地督察局驻地地区的土地出让规模比非驻地地区显著减少; (6)土地例行督察的抑制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政策效应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没有影响。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加大土地例行督察的实施力度、促进土地例行督察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强化土地督察局权力和职能、注重土地例行督察效应的区域差异等政策建议。
    中央督察常态化下的地方政府行为选择——来自中央环保督察常态化的经验证据
    杨建坤
    2024, 13(3):  116. 
    摘要 ( )   PDF (16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央环保督察作为一种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供给,已逐渐实现常态化,并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行为和治理实践。地方政府在常态化的中央环保督察下会表现出何种环保行为,相关的经验研究仍然不足。本文利用2014—2020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2017年 “六大区域环保督察局”的成立视为中央常态化环保督察的准自然实验,以各个地级市与其所属区域环保督察局的空间距离作为处理组划分依据,采用强度DID方法实证回答了上述问题。研究发现:(1)常态化的中央环保督察虽然推动地方政府将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分配到环保任务中,但是地方政府会采取象征性环保行为和选择性环保行为。地方政府既没有针对违规主体采取更加严格的惩罚措施,也没有积极治理那些未被中央经常考核的污染物。(2)区域环保督察局的纠偏作用具有明显的距离效应。当地方政府到其所属区域环保督察局的距离小于200公里时,地方政府会收敛象征性环保行为,然而选择性环保行为会随着地方政府到区域环保督察局距离的增加愈发明显。这是由于地理距离所带来的环保监管成本所致。(3)中央给予地方财政支持最有助于区域环保督察局发挥常态化的监管效果,而中央的人事支持和公众的参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态化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不足。文章刻画了地方政府在中央常态化监管下的行为选择,进而为明晰常态化的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有效性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完善常态化的中央环保督察制度设计提供了政策启示。
    论文
    新安全格局背景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框架: 探索与构建
    朱正威 郭瑞莲 袁玲
    2024, 13(3):  138. 
    摘要 ( )   PDF (1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韧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范式,是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态场域。在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导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的实践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国内已有的城市韧性与城市安全韧性评价体系因理论研究相对不足、指标设计与实际贴合度偏低等原因而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安全韧性评价的需求。鉴于此,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创性提出三维韧性视角,并构建出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城市安全韧性评价框架,强调评价结构性韧性应重点关注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制与相关制度体系;评价功能性韧性应重点关注城市发展与安全统筹机制、工程项目与非工程措施整合机制、常态治理与非常态应急转换机制、信息纠偏与组织学习机制等;评价保障性韧性应重点关注资源配置优化、数字技术赋能和法治规约支撑。这一框架意在为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提供学理依据和管理工具,有助于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石,实现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转型发展。
    预测干部容错:效率考量、合法性压力与领导特征——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预测建模
    刘展余 余洋 雷玉琼
    2024, 13(3):  152. 
    摘要 ( )   PDF (17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对于干部容错机制的诉求愈发强烈,但是近年来该政策在国内的扩散速度逐步放缓。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研究干部容错机制的扩散逻辑。在政策创新扩散逻辑相关研究中,既有研究方法大多遵循 “样本内解释”的思路。这使得相关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尤其是泛化能力,难以得到保证。为突破这一局限,本文采用 “样本外预测”的思路来探索干部容错机制的扩散逻辑。具体来看,本文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理论构建了分析框架,使用机器学习方法训练了地方政府采纳干部容错机制的预测模型,并在确保模型预测性能的前提下呈现干部容错机制的扩散逻辑。模型解读结果表明,干部容错机制的扩散主要由行动者逻辑主导,其次是效率逻辑,最后是合法性逻辑;效率逻辑、合法性逻辑及行动者逻辑三个维度中,最具影响力的特征分别为治理规模、同级采纳和主官任期。地方政府采纳干部容错机制的概率与治理规模具有负向关系,与同级采纳具有正向关系,与主官任期具有倒 U形关系。为推进干部容错机制有序发展,本文建议地方政府强化机制扩散中的领导驱动效应、科学规划干部容错机制扩散路径。